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7.2.7.3 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1)调查上层滞水、风化裂隙水、层间裂隙水、裂隙溶洞水的分布范围,补给、迳流、排泄及埋藏条件,含水层厚度、岩性岩相组合,含水介质类型,地下水水质,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富集规律。

(2)调查浅层含水层厚度、地下水位埋深、水质水量,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和地下水富集规律,圈定宜井区和非宜井区的分布范围和采集控制性水样。

7.2.8 冻土地区

7.2.8.1 调查冻土的类型、结构、构造、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及冻结层的形成历史与发展趋势;多年冻土与季节性冻土、连续冻土与岛状冻土的分布、厚度及其上、下界线,融区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对冻土形成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地温测量,观测多年冻土的温度变化规律。详细划分土壤中含冰量和冻土构造。

7.2.8.2调查冻土区地下水类型,划分冻结层上水、冻结层间水及冻结层下水;多年冻土区地下水埋藏与分布规律;各含水层岩性岩相特征、水文地质特征、水文地质参数及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供水意义;季节性冻土层下水距冻层底板的距离。

7.2.8.3调查多年冻土区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及动态变化规律。

7.2.8.4 调查地下水化学成分在水平及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

7.2.8.5 调查冻土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如人类活动(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场退化、采金等)对多年冻结层、冻结层上水的影响及其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多年冻土层萎缩的原因和机制,冻土层萎缩对冻结层上水分布、运移及其对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高原地表水体水位下降对冻结层上水位的影响;沼泽草甸和高原草甸与冻结层的关系等。

7.2.8.6调查新构造运动的性质、类型、强度与冰川冻土的关系。

7.3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

7.3.1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7.3.1.1资料收集与整理目的

(1)有针对性地系统收集有关资料,掌握调查区地质水文地质概况、研究程度和存在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为设计编制提供依据。

(2)进行资料的二次开发利用,避免重复工作,节省工作量、提高工作质量。 7.3.1.2 资料收集内容与要求

(1)基础地质

①地层、岩相古地理、地质构造资料,区域地质调查及地质研究成果;

②地貌图、地质图、地质构造图、岩相古地理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区域重力和航磁等值线图(或异常图)等资料;

③岩矿鉴定成果、岩土化学分析成果、古生物鉴定成果、地层测年成果等;

④控制性地质钻孔、矿产勘探钻孔资料。 (2)水文地质

①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成果、水源地勘察成果及有关水文地质研究成果;

②水文地质图、地下水资源图、水文地质区划及开发利用图、地下水水化学图、地下水等水位(水压)线与埋藏深度图;

③水文地质钻孔、供水管井、泉水资料及其它集水构筑物资料; ④地下水水质分析成果,水同位素测试成果;

⑤抽水试验、物探测井、地下水动态监测、地下水均衡试验资料;

18

(3)遥感与地球物理勘探

遥感包括不同时期的航片与卫片及其解译成果,不同时期不同波段的遥感数据。地球物理勘探包括电法、磁法、电磁法、重力、地震、热红外、α卡测量等物探方法所获得的地区地球物理参数及其解释成果资料。

(4)气象水文 ①气象资料包括工作区多年、年及月降水量、蒸发度、相对湿度及气温资料,年无霜期及冻结深度资料;

②水文资料包括水系分布、河川流域面积,年及月平均径流量、平均流量、水位、含沙量、水质。水库、湖泊的位置、面积、容积、水质。引地表水灌区的分布范围、引灌水量资料。

(5)环境地质

①开发地下水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方面的相关资料;

②地表水污染引起的地下水质恶化;水库兴建、地表水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

③地表水上游截流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衰减、植被受损、荒漠化,湖泊、湿地、大泉消亡等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④工矿、建筑废渣、废气、生活垃圾污水等不合理排放引起地下水污染等。

(6)地下水开发利用

①地下水开发的历史及现状;

②开采井的数量、分布、取水层位、开采量及用途; ③水资源供需矛盾、地下水开发与利用潜力等。

(7) 国民经济现状、发展规划及其对水资源的需求 (8) 其它有关资料。

7.3.2遥感调查

7.3.2.1 遥感解译基本要求

(1)遥感信息源尽可能选用多种类型,多种时相的航天、航空遥感影像数据,二者宜结合使用。航天遥感数据以ETM、SPOT-5的2.5m 全色+10m多光谱数据为首选。

(2)遥感解译工作应先于水文地质测绘,并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遥感解译工作程序:前期技术准备阶段→初步解译阶段→详细解译阶段→野外验证与同步解译阶段→再解译再认识阶段。

(3)野外检验应与水文地质测绘紧密结合,一般采用路线控制和统计抽样检查的方式进行。包括解译判释标志检验、室内解译判释结果及外推结果的验证等。

(4)有条件时可根据影像信息,借助计算机技术判别影响降水入渗、蒸发和土壤湿度、地表植被覆盖类型,定量或半定量求取相关水文地质参数。

(5) 对水文地质问题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研究有重要指示意义的特殊影像,应选定重点地段进行多时相遥感资料的动态解译分析。

(6)各种水文地质界线,一般应采用追索法在图像中连续圈定。

(7) 遥感(RS)解译应与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联合使用,编制影像地图,实现水文地质信息、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信息的可视化。 7.3.2.2遥感解译内容

(1)地貌基本轮廓、成因类型和主要微地貌形态组合及水系分布发育特征,判定地形地貌、水系特征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关系。

(2)各类地层的分布范围,对不同地层的透水性、富水性进行分析和判断。

(3)主要构造形迹的分布位置、发育规模及展布特征,判定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与地质构

19

造的关系。

(4)各种水文地质现象,圈定泉点、泉群、泉域、地下水溢出带的位置,河流、湖泊、库塘、沼泽、湿地、沙漠绿洲等地表水体及其渗失带的分布,确定古(故)河道变迁、海岸带进退、地表水体变化以及各种岩溶现象的分布发育。

(5)解译与与地下水开发利用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水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重点解译土地利用、地表水体及污染情况、污染源分布、地面塌陷、地裂缝、植被分布、石漠化、沙漠化、盐渍化的现状及其变化等。

(6)条件具备时,可采用遥感数据解译计算土壤含水量、蒸发量等参数。

(7)对不同类别地区,除判明一般水文地质条件外,尚应按各类地区的特点和任务要求进行针对性的解译其专门内容。 7.3.2.3资料与成果

(1)地质解译图 (2)地貌解译图

(3)土地利用解译图 (4)水文地质要素解译图 (5)环境地质解译图

(6)解译报告及其它专门性成果

7.3.3水文地质测绘

7.3.3.1 基本任务

(1)调查各类含水层分布规律与埋藏条件。

(2)调查泉的类型(含热、矿泉)、分布、流量、水质及动态特征,确定其实际价值与开发利用前景。

(3)调查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以及地下水动态规律,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调查研究地下水系统的边界条件,划分地下水系统。

(4)调查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影响地下水形成的因素,分析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富集规律。

(5)调查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地下水污染情况以及地下水脆弱性。

(6)调查地下水开发利用历史与现状,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形成条件、产生原因与演化趋势。

(7)调查生态群落的适存水位以及地下水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8)调查城镇、工业、农业用水的供水水文地质条件和矿床水文地质条件。

7.3.3.2 测绘工作比例尺

(1)1∶50000水文地质测绘应在相同或更大比例尺地质测绘基础上进行,在未进行地质测绘地区应同时进行地质和水文地质测绘。

(2) 野外工作底图应采用1:25000或1:50000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图。 7.3.3.3 工作方法

(1)基本工作方法是以控制水文地质条件、重要地质、地貌界线和水点为重点的路线穿越法与界线追索法相结合,避免均匀布线、布点。

(2) 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路线宜按下列要求布置:

①井、泉、岩溶水点矿井、坎儿井等地下水露头多的方向; ②沿含水层(带)和富水性、水化学特征变化显著方向; ③沿原生和次生环境地质问题变化显著方向; ④沿垂直岩层(或岩体)、构造线走向;

20

⑤沿地貌形态变化显著方向;

⑥沿河谷、沟谷方向;

⑦沿地表水体和重要水利工程分布多的方向。 (3)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点宜布置在下列地点:

①地层界线、断层线、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标志层、典型露头和岩性、岩相变化带等;

②地貌分界线和自然地质现象发育处;

③井、泉、钻孔、矿井、坎儿井、地表坍陷、岩溶水点(如暗河出入口、落水洞、地下湖等)、地表水体和重要水利工程等;

④原生和次生环境地质问题发育处; ⑤与地下水有关的其它重要显示处。

(4)采用数码摄影、摄像、素描图等手段,记录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等现象。 (5)水的温度、pH值、电导率、Eh值、溶解氧等应在现场实测。 (6)精度要求

①按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数据库建库要求采集数据。

②控制性观测点和重要地质、地貌、水文地质体位置应采用仪器实测或精确的GPS定位,一般性点可采用手持GPS定位。

③宽度大于100m或面积大于0.1km2的地质体、线状地质体长度大于250m、宽度大于50 m和长度大于250m的断裂与褶皱构造均应正确表示于图上。对于具有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即使小于前述规定亦应表示于图上。地质、水文地质界线的标绘误差不得大于50m。

④重要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现象界线上,均应有观测点控制,沿途做连续观察,详细记录,一般应有路线小结和路线地质剖面,并采集必要的样品。

(4)对平原区、内陆盆地区、黄土区、丘陵山区、岩溶地区、滨海地区、冻土地区等不同水文地质类型区,应抓住每个地区特点,分别按照相应的技术要求进行测绘工作。 7.3.3.4 工作程序

(1)准备工作:收集资料、现场踏勘,熟悉测绘区自然地理、地貌、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并在测区或邻近区选择露头良好、地层出露完全、构造简单、地貌单元完整的地段,实测地质地貌剖面,掌握已建立的地层层序、时代,确定填图单位;针对测区水文地质条件、研究程度及存在问题并结合遥感初步解译成果,规划测绘路线;进行人员组织、物资设备准备和编制水文地质测绘技术工作细则。

(2)野外调查:对天然露头和人工露头进行观察、访问和研究,采集样品,在露头稀少的覆盖区,宜适当布置探井、探槽、洛阳铲孔等轻型山地工程或地面物探工作。在野外调查期间,及时完成路线之间、图幅之间各类界线的接图工作。

(3)资料整理和阶段性工作总结:外业工作期间应对野外获取的野外记录与手图、摄影、摄像资料,采取的岩土水样或标本及时进行整理。编制各类野外调查成果的草图。特别要注意全面、准确地编制好实际材料图。每阶段野外工作结束后编写阶段性工作总结,野外调查工作全面结束后编写水文地质测绘工作总结。

7.3.3.5 资料与成果

(1)各类野外调查记录本、卡片、表格等;

(2)野外工作手图、实际材料图、各类野外调查成果草图、剖面图等; (3)水土岩样品采集、送样单及测试分析报告; (4)野外现场试验资料;

(5)照片、各类影像资料等; (6)各类资料、成果汇总表;

21

(7)测绘工作总结、野外质量检查记录等。

7.3.4 地球物理勘探

7.3.4.1地面物探

(1)地面物探布置原则

①地面物探工作布置根据待查的水文地质条件而定,重点布置在地面调查难以判断而又需要解决问题的地段,钻探试验或钻探工作困难地段。

②探测深度应大于钻探控制深度。

③面上物探线应沿垂直工作区主构造线方向进行布置。 (2)地面物探方法选择

在水文地质调查中可采用的主要物探技术方法有:直流电法、电磁法、弹性波法、层析成像法、放射性法等。各种技术方法可以解决的问题、应用条件和经济技术特点见表4。根据工作区具体水文地质条件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优选。

表4 水文地质调查地面物探选择一览表

调查方法 解决问题 应用条件 经济、技术特点 1.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位置; 自然电2.探测地下水的流向; 位法 3.探测隐伏洞穴的位置。 1.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位置; 2.探测地下水的流速、流向、位置; 充电法 3.追踪地下洞穴的延深、分布; 4.圈定海水入侵的边界、范围。 1.受地形、环境影响较小。 方法简便、资料直观。2.适合地下水位较浅地方成本低。 工作。 受地形、环境影响较小。 方法简便,对一些特殊问题,如地下水活动,位移监测有显效。成本低。 资料简单、直观,工作效率高,以定性解释为主。成本低。 1.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的位置、走地形起伏小,要求场地宽向; 敞。 2.探测隐伏地下洞穴的位置、埋深,判断充填状况; 电阻率3.测定覆盖层厚度,确定基岩面形态; 剖面法 4.划分基岩风化带,确定其厚度; 5.探测第四系地层厚度、岩性结构及直含水层(组)特征; 流 6.探测隐伏古河道的位置、分布; 电 7.划分咸淡水的界线。 法 1.测定覆盖层厚度,地层结构;确定1.地形无剧烈变化; 基岩面形态; 2.电性变化大且地层倾角2.划分基岩风化带,确定其厚度; 较陡地区不宜。 3.探测隐伏洞穴的位置、埋深; 电阻率4.探测基岩断层位置、走向; 测深法 5.划分咸淡水的平面界线,纵深变化特征; 6.探测松散层的厚度、岩性特征; 7.探测隐伏古河道的位置、形态、岩性特征。 1.测定地下水位埋深; 2.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位置,含水激发极特征; 化法 3.探测地下洞穴的位置、判断充填性质。 1.地形影响小,要求一定工作场地; 2.适合岩性变化较小地工作。 方法简单、成熟,较普及;资料直观,定性定量解释方法均较成熟。成本较低。 是研究岩石极化特征的方法,可以提供一些特殊信息,但机理较复杂,需认真分析。 22

1pxzj5r2ss0daes3z42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