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7.2 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

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除执行7.1条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执行本条要求。

7.2.1 平原地区

7.2.1.1 调查平原的成因类型,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厚度、地层层序、时代、岩性和厚度,含水层(组)的分布规律、埋藏条件、水动力场、水化学场及水量、水质、水温特征及动态变化。 7.2.1.2 调查下伏基岩的埋深、基岩面起伏形态,基岩地层时代、岩性,地质构造特征,基岩储水构造的类型、分布及供水水文地质条件。

7.2.1.3 山前冲洪积平原

(1)调查冲洪积扇分布范围及垂向、纵横方向岩性的变化规律,重点调查组成冲洪积扇的第四纪堆积物的来源、地层结构、岩性特征,扇顶部到前缘的岩性变化。

(2)调查山区与冲洪积平原的接触关系,重点调查山前构造带的类型、力学性质、规模、活动性和水理性质(导水、隔水、充水等),研究山前侧向径流补给。

(3)调查冲洪积扇不同部位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埋藏深度、富水性以及地下水的水动力条件和水质、水量、水温的变化规律。

(4)调查扇顶到前缘方向地下水由潜水区过渡到承压水区、自流水区的分带特征,调查地下水溢出带的分布范围、溢出泉流量及总溢出量。

(5)寻找埋藏型冲洪积扇,调查其埋藏条件、分布范围,研究其水文地质特征。

(6)调查山前河谷阶地的地层结构、岩性特征、厚度,研究河谷阶地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条件以及河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

(7)调查山区河流对冲洪积平原地下水的补给位置及补给量。

(8)调查冲洪积平原地下水的调蓄空间,确定有利的调蓄补给地段。 7.2.1.4 冲海积平原

(1)调查冲积、湖积、海积、冰水堆积等第四纪不同成因堆积物的形成时代、分布范围、埋藏条件、厚度、岩性特征以及接触关系。

(2)调查古河道的分布范围、埋藏深度、岩性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区域性地表水系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确定补给量。

(3)调查湖相及海相地层分布区咸水的分布与埋藏条件,水化学成分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咸、淡水界面位置(水平、垂向),咸水分布区淡水透镜体的分布规律、埋藏条件及形成条件。

(4)调查研究湖积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埋藏深度、厚度、岩性特征等。 (5)划分含水层(组),调查不同含水层(组)的水文地质条件。

7.2.2 丘陵山地地区

7.2.2.1碎屑岩地区

(1)一般应着重查明含水层较稳定的自流水盆地和自流斜地。

(2)调查地层的产状、分布,软硬岩层组合情况,岩层与地形产状的关系,脆性岩层夹层的连续厚度、分布、裂隙发育特征及含水层与隔水层分布组合特征。 7.2.2.2 岩浆岩地区

(1)侵入岩类:风化带的分布、性状、厚度及影响因素,尤其是半风化带的厚度和分布规律;围岩接触蚀变带的类型和宽度,尤其是硅化、碳酸盐化蚀变带的破碎和裂隙发育程度及其水文地质特性。

(2)喷发岩类:喷发方式、各次喷发熔岩流之间接触带的性质、分布及其富水性,并注意研究凝灰质岩层的隔水性及裂隙性熔岩的富水性;各期台地的分布、高程、柱状节理和气孔发育

13

程度等与地下水补给和赋存的关系;火山口周围玄武岩岩性、厚度与地下水水位、水质及富水性的变化,边缘地下水溢出带的分布。 7.2.2.3 变质岩地区

(1)注意对大理岩、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和硅化页岩、片麻岩等的调查。

(2)薄层大理岩夹层的岩性、厚度、产状、稳定性和岩溶裂隙发育程度对富水性的影响,对厚层大理岩要注意下部岩溶发育程度与地下水的关系;

(3)片麻岩类的风化带性状、厚度、分布、汇水面积及富水性,调查沟谷中不同地貌部位的泉水动态。

7.2.2.4 第四系发育区

(1)山间河谷平原的阶地结构、各级阶地含水层的分布、厚度变化和富水性;河床、河漫滩和古河道的分布,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补给排泄关系。

(2)山前冲洪积扇的形态、分布,含水层岩性、厚度及其变化,地下水埋藏深度、水化学分带、溢出带的分布、泉水流量和水质;新老冲洪积扇的相互叠置关系及含水层的分布规律。 (3)山间盆地的成因、分布范围、汇水面积、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岩性、含水层的富水性和地下水的赋存条件。

(4)垄岗台地带第四系砂砾含水层的分布特点、岩性和富水性的变化规律;第三纪松散砂砾石含水层的分布和富水性;尤其要注意切割较深的沟谷和泉水可能出露的前缘地带的调查。 (5)挽近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近期地壳升降和断裂活动对第四纪沉积物的分布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7.2.2.5 调查断裂构造的类型、规模、力学性质、活动性、胶结和充填程度;褶皱构造的类型、形态、规模和分布;不同构造的水理性质、地下水赋存条件和储水构造的分布。

7.2.2.6调查区域构造裂隙的发育与不同地层、构造部位的关系,裂隙强发育带的产状及分布情况,裂隙发育程度、充填胶结情况、裂隙面形态、地下水活动的痕迹。

7.2.3 岩溶地区

7.2.3.1岩溶地区按裸露型、半裸露型、覆盖型以及埋藏型等岩溶地层埋藏条件调查,调查等各类地区的分布范围及分区界线。

7.2.3.2 岩溶地质条件调查

(1)断裂带的产状、性质、延伸情况、断层带宽度及其变化和充填物质等,研究断层带附近岩溶发育情况及其导水性和对岩溶水流运动的影响。

(2)主要褶皱、隆起与坳陷等的分布、性质及其相互间的连接变化情况,着重调查不同构造单元内岩溶发育的差异性及岩溶水流赋存与运动的不同特征。

(3)构造体系的性质与特征,研究不同构造体系对区域性岩溶发育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挽近构造运动的表现,研究地壳差异性升降运动对区域岩溶水的埋藏与运移的影响。 (4)进行裂隙力学性质、水理性质的调查统计。 7.2.3.3 岩溶地貌调查

(1)裸露、半裸露型地区的岩溶地貌调查,主要包括岩溶地貌形态,地层岩性与岩溶地貌的关系,地质作用和大地构造对岩溶地貌的影响以及岩溶洞穴探测。

(2)覆盖型和埋藏型地区岩溶地貌调查,除调查地表的地貌现象外,还需根据物探、钻探资料,分析上下岩溶形态、岩溶裂隙和管道特征以及岩溶发育程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情况,查明各种埋藏的古地貌及其与古岩溶的关系。

7.2.3.4 岩溶发育规律调查

(1)调查区域岩溶作用的动力条件及溶蚀速度,区域岩溶发育强度与控制因素的关系,地表各种岩溶形态的特点及空间分布规律,地下岩溶管道、裂隙和洞穴的类型、结构、空间形态特

14

征及分布规律,地下河系、蓄水构造、表层岩溶带的分布与发育特征,区域岩溶形态组合类型,岩溶发育与地下水分布的关系。

(2)调查分析新构造运动以来不同时期岩溶发育历史以及岩溶地貌的演化特征;深入研究区域岩溶发育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岩溶地下水的变化特征。 7.2.3.5 岩溶水系统调查

(1)在1:50000图幅内若分布岩溶流域边界,应调查岩溶流域的边界、结构,进行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

(2)调查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地下河及岩溶泉的水位、流量、水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地下水水资源量。

(3)调查表层岩溶水的分布规律和水资源特征,蓄水构造的富水地段,岩溶水资源量及覆盖层情况。

7.2.3.6 岩溶水开发利用条件

(1)调查评价地下河的允许开采量。

(2)调查评价蓄水构造的允许开采量和钻井提水的工程地质条件。 (3)调查岩溶泉扩泉引水的环境地质条件。

(4)调查总结岩溶水开发利用和石漠化防治的实用技术与经验。

7.2.3.7 环境地质问题调查

调查岩溶塌陷、地下水污染、泉水疏干、岩溶洼地内涝、石漠化等环境地质问题。

7.2.4 滨海地区

7.2.4.1 滨海地区包括滨海平原、沿海岛屿、沿海地带的山前丘陵台地,应调查各地貌单元的分布及分区界线。 7.2.4.2滨海平原

(1)调查第四系成因类型、分布、地层结构与岩性岩相特征、厚度变化、重点调查陆相与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关系,分析沉积相与地下水及其水质形成的关系。

(2)调查各含水层(组)的水文地质特征及相互间的水力联系,尤其是海相与陆相含水层(组)间是否连接。调查地下水与河水、海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3)水化学特征及咸、淡水界线与变化,海水入侵范围、速率及潮汐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其与地貌、岩相及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4)调查河口三角洲淡水和海岸带砂砾、贝壳、珊瑚层等特殊供水意义地质体的分布范围、厚度、水位、单井出水能力及地下水动态特征。

(5)滨海河谷调蓄能力调查。调查已建和宜建设的进行地下水人工调蓄工程的位置、范围和建库条件,评价调节库容量和新增地下水可开采量。 7.2.4.3 沿海岛屿和海岸带

(1)调查淡水透镜体分布、形成条件及开发利用前景;

(2)海水入侵范围及潮汐对地下水的影响;海岸的升降性质与幅度,新构造运动表现及其与地下水形成条件的关系;

(3)海底淡水泉形成原因、补给来源、出露条件、水质、水量和利用远景;近海地下淡水富集带和开发利用远景。

(4)对于大型岛屿应按照丘陵山地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进行。 7.2.4.4 平原下伏基岩水文地质调查可参照第7.2.2条要求进行。

7.2.5内陆盆地区

7.2.5.1 山前戈壁平原带

15

(1)要重点抓“两头”,一头是抓前山带与戈壁带的接触关系,一头抓冲洪积扇前缘地下水溢出带的调查研究。

(2)调查山地与戈壁平原的交接关系,控盆构造(带)的性质、位置、导水性,盆地周边的地层时代、岩性、地质构造特征、裂隙发育程度,山区(基岩)地下水对戈壁平原地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作用。

(3)调查山区河流流经戈壁带的渗漏量。结合勘探工作,查明戈壁带的水力坡度与地下径流量,注意查明由于隐伏断层构成的地下“台阶”形成的地下跌水。

(4)调查古河道及多期冲洪积扇的分布、接触关系和水文地质特征。 (5)调查山前戈壁平原区第四纪沉积物岩性的水平与垂直变化规律。

(6)调查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关系及其转化量,尤其是地表水出山口的径流量、动态变化及其对地下水的补给或排泄量、河流基流量。 7.2.5.2 细土平原区

(1)调查细土平原区地质结构、岩性岩相的变化规律及不同地带的水文地质特征,查明含水岩组的空间分布及结构,

(2)调查地下水溢出带、绿洲带、盐沼带的分布,调查地下水的溢出量。

(3)调查承压水、自流水的分布范围、形成条件、埋藏规律及水化学特征,不同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

(4)调查盐渍化土的分布范围、形成条件,分析其与地下水的关系。

(5)调查高矿化水的分布及成因,水化学成份在水平及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结合古沉积环境研究稀有元素和盐矿、卤水的形成与水文地质环境的关系。

(6)调查地方病和地下水中致病元素分布的关系,地下水中致病元素的富集、迁移规律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关系。

(7)调查绿洲退化、泉和坎儿井流量衰减、土地沙化等环境地质问题历史、现状及演化趋势。调查地下水开发及其变化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7.2.5.3 沙漠盐漠盐湖区

(1)调查盐漠区淡水体的分布与成因,及其与微地貌和周围咸水体的关系。

(2)沙漠区风沙地貌特征、地质结构,地下水的分布及埋藏条件,着重调查丘间洼地、古河道中地下水的分布与埋藏条件、淡水体分布规律。

(3)调查第三系、白垩系地下水的类型、分布、埋藏条件、水质、水量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7.2.5.4 内陆盆地区下伏基岩水文地质调查可参照第7.2.2条要求进行。

7.2.6 黄土地区

7.2.6.1 黄土丘陵区(梁、峁区)

(1)梁峁形态、规模、高程变化,组成梁峁的黄土地层层序时代、岩性、厚度,与下伏非黄土地层或基岩的接触关系。

(2)沟谷分布及形态,调查掌地、墹地的分布、规模、堆积物的厚度、岩性组成和汇水面积,通过民井和泉调查了解单井出水能力及地下水水质。

(3)黄土层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分布规律及其富水程度,下降泉出露的位置、地层、出露高程及其排泄状态。

(4)裸露和下伏基岩风化裂隙带地下水、沟谷冲洪积层潜水及基岩储水构造。

(5)地下水化学成分空间变化规律,着重调查咸水区淡水体的成因及其分布。

(6)大骨节病、高氟病、克山病、克汀病及甲状腺肿大等地方病的分布,探讨地方病与水环境关系。

16

7.2.6.2 黄土塬区

(1)调查台塬型黄土塬区的地貌形态,结合地质构造分析地貌的形成,研究构造地貌特征,分析基底构造轮廓和深部地下水的赋存条件;调查塬间洼地、塬尾洼地分布、地貌形态、地质结构,寻找浅部富水地段。

(2)组成塬体的第四纪地层层序、岩性、厚度,黄土的垂直节理、裂隙发育与贯通情况,黄土及古土壤层厚度及其组合特征,分析其对地下水分布、埋藏、富集条件的影响。

(3)黄土地下水的埋藏条件与分布规律,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塬坡泉水出露特征及其排泄量。

(4)前第四纪地层、地质构造,基岩风化裂隙带地下水及储水构造。

(5)对界于山区与黄土塬之间的山前洪积扇裙,着重调查岩性、结构、分布范围、新老更迭关系、古沟道洪流部位、扇前洼地、扇间洼地、扇前古河道的分布等;研究岩相分带性,洪积扇与黄土塬、山区的接触关系及地表水的转化补给条件。

7.2.6.3 黄土河谷平原区

(1)调查第四纪地层的岩性岩相、地貌形态,特别要详细调查阶地类型、阶地结构及中、微地貌(洪积扇、冲出锥、阶面变化、河床特征与变迁、古河道分布等)、河流水文特征,研究河谷形态与形成、发育历史及水文地质规律。

(2)调查河谷平原区的周边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尤其要注意调查研究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展布规律、继承活动对盆地形成与发展的控制作用。

(3)调查土壤盐渍化程度、分布、特征、形成的水文地质条件。

(4)寻找适合集中开采的水源地,调查研究富水地段的水文地质条件。 (5)调查地下水、地表水污染状况和采取的防治措施。

7.2.6.4 黄土地区下伏基岩水文地质调查,可参照第7.2.2条要求进行。

7.2.7 红层地区

7.2.7.1 岩性组合特征调查

(1)红层砂岩、泥岩、砾岩、碳酸盐岩的组合、软硬相间和厚薄相间的数量关系、含水性能,界面处出露的泉水等地下水赋存特征。

(2)红层中单一砂岩、砾岩、泥质灰岩、泥质白云岩等硬脆岩层的构造裂隙及其密集带构成的较为集中的富水段及其含水系统,查明其形成承压水的岩性条件。

(3)易风化的泥质砂岩、泥岩的风化程度调查,了解风化带网状裂隙水的赋存条件及相对富集块段。

(4)含钙砂岩及砾石成分主要为灰岩的砾岩,以及泥灰岩、泥质灰岩、泥质白云岩、钙质泥岩等可溶岩,调查其分布范围,胶结类型,富钙程度和胶结物成分,溶蚀程度,溶孔、溶隙、溶洞之间的联通性及发育规律。尤其应注意调查具有蜂窝状溶蚀孔洞的可溶地层的岩性、层位标志、稳定性及其富水性。

(5) 调查地层中脉状石膏等含盐矿物的分布特征。注意井、泉水质与含盐矿物有关的水化学异常的调查。

7.2.7.2 储水构造调查

(1)调查盆地的区域构造特征和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在具体条件下对地下水的不同控制程度。以构造因素为找水标志,寻找红层地下水的储存和富水块段。7.8.2.2 查明裂隙分布规律,着重调查褶皱轴部和地层产状急变的绕曲部位、断裂构造两侧、软硬相间地层中的硬脆岩石。 (2)在红层承压水分布区,应着重调查褶皱构造的形态类型,规模,地层组合关系;调查单斜构造形成自流斜地,小型向斜构造形成自流盆地的可能性;调查影响单斜或向斜含水层的补给条件和富水因素。

17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7.2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除执行7.1条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执行本条要求。7.2.1平原地区7.2.1.1调查平原的成因类型,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厚度、地层层序、时代、岩性和厚度,含水层(组)的分布规律、埋藏条件、水动力场、水化学场及水量、水质、水温特征及动态变化。7.2.1.2调查下伏基岩的埋深、基岩面起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pxzj5r2ss0daes3z42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