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汉英翻译教程-英汉翻译教程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汉英翻译教程

1

第一章

汉英语言对比

相关参考:

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经验表明:翻译理论和技巧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基础上。英汉互译的几项基本原则和技巧,如选词(Diction)、转换(Conversion)、增补(Amplification)、省略(Omission)、重复(Repetition)、替代(Substitution)、变换(Variation)、倒臵(Inversion)、拆离(Division)、缀合(Combination)、阐释(Annotation)、浓缩(Condensation)、重组(Reconstruction),以及时态、语态、语气、习语、术语等的译法,都集中地体现了英汉的不同特点。机器翻译是让计算机按照人们所制定的程序和指令进行不同语言的对比转换,也离不开对比分析。翻译之所以困难,归根结底是因为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因此,对比、分析和归纳这些差异,便是翻译学的重要任务。

不同语言的对比分析不仅有利于教学和翻译,也有助于语言交际。通过对比分析,人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特性,在进行交际时,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以顺应这些差异,防止表达错误,避免运用失当,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纪德是最理解莎士比亚的法国作家之一。在他看来,“没有任何作家比莎士比亚更值得翻译”,但同时,“也没有任何作家比他更难翻译,译文更容易走样”。纪德对莎士比亚的理解是双重的,既是精神的,也是语言的。他在与莎士比亚的相遇与相识中,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对他在翻译中经历的这番历史奇遇,他曾在为七星文库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撰写的前言中作了详尽的描述:描述了两种文化与两种语言之间的遭遇,也揭示了翻译中译者所面临的种种障碍。 纪德首先看到的,是语言与文化层面的逻辑性,这涉及到不同语言的思维方法。他说:“莎士比亚很少考虑逻辑性,而我们拉丁文化缺了逻辑性就踉踉跄跄。莎士比亚笔下的形象相互重现,相互推倒。面对如此丰富的形象,我们可怜的译者目瞪口呆。他不愿意对这种绚丽多彩有丝毫遗漏,因此不得不将英文原本中用仅仅一个词表示的暗喻译成一个句子。原来像蛇一样紧紧盘成一团的诗意,如今成了松开的弹簧。翻译成了解释。逻辑倒是很满意,但魅力不再起作用。莎士比亚的诗句飞跃而过的空间,迟缓的熊虫一瘸一拐才能走完。”在紧密的逻辑与丰富的形象之间,英语与法语的天平有所侧重,在两者的遭遇中,译者的无奈与局限源于文化与语言的巨大差异。

头脑清醒的纪德没有丝毫责备英语或莎士比亚的语言的意思,相反,在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他充分意识到了母语的缺陷。他说:“只有在接触外语时,我们才意识到本国语言的缺陷,因此,只会法语的法国人是看不到缺陷的。”他的这一观点与德国作家歌德的观点几乎是一致的。异之于我,可作一明镜,从异中更清楚地照清自身。在这个意义上,与异语文化的接触,有助于认识母语与母语文化的不足。看清了自身的不足,便有可能从异语异文化中去摄取营养,弥补自身,丰富自身。

在艰难的翻译中,纪德亲历了种种障碍,他结合翻译中的具体例证,作了某

2

种意义上的剖析与归纳,其中几条颇具启发性。 首先是词语层面的对等问题。他指出:“几乎总发生这种情况:即使当一个词指的是精确物体,而且在另一种语言中也有精确的对应词,但它是一种联想与模糊回忆的光环,一种谐波,它在另一种语言中是不一样的,译文中是无法保留的。”纪德这儿谈及的,是文学翻译中一个十分微妙而棘手的难题。从指称意义上看,甲乙两种语言中的词可以是相对应的,但问题是该词在不同语言中却有可能给人以不同的联想,或具有相当微妙的内涵意义。这样在翻译中便有可能给译者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寻求指称意义上的对应,还是联想意义上的融合?从英语到法语,特别是善于运用词语制造丰富联想意义的莎士比亚,给纪德造成的困难,便不仅仅是语言表达层面的取舍,而是文化意义的移植。

其次是面对莎士比亚戏剧文本中出现的多义性或意义含糊的情况,纪德又遭遇到了两难的选择。从翻译的根本任务来看,“译意”,为翻译的第一要义,而理解是译意的基础。但问题是,“莎士比亚有无数段落几乎无法理解,或者具有二、三、四种可能的解释,有时明显地相互矛盾,对此评论家议论纷纷。有时甚至存在好几种文本,出版商在取舍时犹豫不定,人们有权怀疑最通常接受的文本也许是错误的。”面对这种情况,纪德认为译者无疑要对如下的问题作出选择性的回答:在原文多种的含意中,“该选择哪一种?最合理的?最有诗意的?还是最富联想的?抑或,在译文中保持含糊性,甚至无法理解性?”纪德给自己或给译者提出的这些问题,是值得每一个文学翻译家去认真思考的。多义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而意义的含混则有可能给读者开拓广泛的想像空间。文学文本的多义性和意义含混性问题,是文学理论研究者颇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译者所应该细加对待的。面对多义的文本,首先要求译者能真正深刻地领悟到原文本的意义和原作者的意图,这是基础的基础,因为只有全面理解了,才有可能从整体的效果出发,经过全局地衡量,作出不可避免的取舍。

纪德面临莎士比亚给他造成的种种障碍和给他出的道道难题,没有像伏尔泰、夏多布里昂等前辈那样对莎士比亚的“趣味”或文风加以责难,而是从译者的角度,在语言与文化接触与交流的层面,对种种障碍与困难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他看来,“如果说每个译本不可避免地都多多少少背叛了莎士比亚,但至少不是以同一种方式。每种译文都有其特殊功效,只有当它们聚合起来才能重现莎士比亚天才的绚丽光彩”。经过几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法国人在与莎士比亚的遭遇、相识与种种冲突中,最终看到了莎士比亚天才的绚丽光彩,而翻译在其间起到的作用,是谁也不能否认的。

——许钧,《“遭遇”莎士比亚》

第一节 汉英词汇对比

一、词汇语义对比

汉语和英语都有丰富的词汇。汉英大量的对应词语是汉英翻译的语言基础。两种语言中存在许多不相对应的词语,主要表现为词语的空缺和词义的差别。例如:

(1) (2)

车-vehicle, car, truck, lorry, cart, bus, taxi 穿,戴-wear 船-vessel, boat, ship, ferry, canoe 臂,膊-arm

3

门-door, gate, entrance 姑,婶,姨-aunt 酒-wine, liquor, spirit, beer, rum, gin, alcohol 姐,妹-sister 人-man, woman, person 表兄弟,表姐妹-cousin

上列左右两端词语不完全对应,不对应现象给汉英翻译造成一定的可译度障碍,需要进行适当的翻译处理,例如:

舅舅从桌上把花瓶拿去了。

Mother?s brother has taken the vase away from the table.

二、词汇的语法对比

汉语的词类大约有十类,实词类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数词和量词,虚词类有:连词、介词、助词、叹词等。英语也有十大类词,实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数词、代词,虚词类包括介词、连词、冠词、感叹词。

1、两种语言词类划分的异同显而易见:

(1)英语的冠词和汉语的量词分别为各自所独有,而没有直接对应。

(2)汉英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实词类基本对应,虚词中的介词、连词也基本对应。

(3)汉语的助词是个特殊的词类,它包括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等,英语虽无此类助词,但其动词的时态与体式,句式的陈述与疑问,词语之间的修饰关系都分别与汉语的助词的功能相对应。

(4)英语的副词较复杂,只有一小部分能与汉语的副词相当(程度、疑问、时间、范围、连接副词等)。汉语中也没有英语的关系(代、副)词,但关系词在词义上相当于名词,所以汉语的名词、代词有时译成英语的关系词。

(5)汉语名词中的方位名词在语义上与英语的介词有共通之处。 2、从数量上比较,汉英词类有如下不同特点:

(1)汉英语言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作为开放性词类在词汇中各占较大比重。

(2)副词在汉语中数量相对较少。英语中副词为实义词,概因英语中很大一部分副词由形容词派生而来,数量众多。

(3)介词与连词,英语多汉语少。连词也基本如此。 3、从词类使用频率分析,汉语多用动词,英语多用名词。

汉语的动词在使用频率上远远高于英语,因为英语动词的使用要受限制,一句话只要一个动词谓语,而汉语的动词无此限制。

英语中代词、介词、连词的使用频率比汉语高。

英语数词的使用不如汉语多,因为汉语的成语及缩略语依靠数词(词素)构成。

汉语的量词同英语的冠词一样,附属于各自的名词,使用频率也同名词.

补 充 练 习

给出下列词语相应的英文

1、贵贱 2、买卖 3、宽窄 4、深浅 5、开关 6、肥瘦 7、咸淡 8、呼吸 9、

4

厚薄 10、回去

三、汉英词类划分的理据比较及对汉英翻译的意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主要依据词义,即词义的实与虚、动与静、具体与抽象等。英语的词类依据是语法,词类与句子成分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理据的不同造成汉英词类的名同实异,从翻译理论上说,这就是词语“转类法”这一翻译技巧的语言理据。从翻译角度归纳如下:

(一)由于汉英词汇意义存在不对应现象,翻译时应通过各种手段对靶语(英语)的词义加以补充或限定,技巧上表现为词语的增减、阐释、借用、音译等。 如:

1、我进去看了,只记得门警是瑞士兵士,穿着黄色制服,别的没有印象了。 I went there to have a look. All I remember now is that the guards at the entrance were Swiss soldiers in yellow uniforms.

汉语为加强语气,对于一件事,往往从一个方面说了之后,还要从另一个方面说一说。英语则不然,前面有了All I remember now is ...,后面如果再说and I don't remember anything else,就显多余。

“方面”、“方式”、“问题”、“情况”之类的范畴词,在汉语句子里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但很有用,可以使句子流畅。汉译英时,范畴词可以不译,英译汉时,可以酌情使用。

2. 中国有13亿多人口,陆地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China has a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1.3 billion, and its land natural resources per capita are lower than the world?s average.

此处“水平”未译。

(二)由于词汇使用频率的不对应,翻译时不能拘泥于字面的对应,而应以整体意义为重,灵活变通。技巧:某些词汇手段表达的意义,可以用另外的词汇来表达,甚至使用非词汇手段达到目的。如:

1、前门驱虎,后门进狼。

Fend off one danger only to fall prey to another. 译文中不见了“前门”、“后门”、“虎”和“狼”。

2、汉语表示疑问句用语气助词“吗”,英语则使用词序倒装。 3、汉语用时态助词表时间,英语里用动词变化表时态。 4、汉语用词汇手段,英语用语法手段。 (三)由于词类的性质不同,词类的转换便成了汉英翻译中经常使用的技巧。 常见的有:

1、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之间的互相转换。 2、名词向代词的转换。

3、动词向介词的转换。词类转换法的采用可以使译文多样化。

如:1、代词的使用,在英语和汉语里有很大的不同。总的来说,英语代词用得多,汉语代词用得少。因此,英译汉时,有些代词可以不译。汉译英时则要在适当的地方增加代词,特别是物主代词。有时要用代词避免重复,才符合英语的说法。

(1)朱德想起自己的年龄,他已三十六岁.... Chu Teh remembered his age. He was thirty-six...

(2)英语有时在句子里先出代词,然后再出它所指的人或物。汉语一般总是先

5

汉英翻译教程-英汉翻译教程

汉英翻译教程1第一章汉英语言对比相关参考: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经验表明:翻译理论和技巧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基础上。英汉互译的几项基本原则和技巧,如选词(Diction)、转换(Conversion)、增补(Amplification)、省略(Omission)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odgd26dqv3blzb1bwa62p7v43zg0p00hu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