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简答论述题库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5、简述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

答:逻辑证明是指用已有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前提,通过合乎逻辑规则的推理,去证实(或伪证)另一种认识。在人们探求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为人们认识和证明真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即使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也是不可少的。不能把一种认识、一种科学假设、一个重大的理论贸然直接付诸实践,在付诸实践之前,常常先要经过逻辑证明对之进行筛选,对被逻辑证明已经证伪的认识、假设和理论,就不要付诸实践,这样可以减少损失。但逻辑证明的这种作用并不表明它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更不能用逻辑证明取代实践标准。

16、简述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统一的表现。

答:(1)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2)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3)“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保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4)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A1、试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认识的本质的理论意义。

答:(1)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对认识的本质的科学概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这一概括揭示了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前者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根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二者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 (3)这一概括揭示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不能彻底认识的。 (4)这一概括揭示了辩证唯物论的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前者把实践观引进认识论,并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结合起来,把认识看做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后者离开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去考察客体之间的关系,把认识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照镜子式的反映。

A2、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答:(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分割开来,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5)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把理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到处生搬硬套。

A3、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答:(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①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一致。②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一般说来,人们按照一定的认识去行动,如果取得了成功,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如果遭到失败,就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2)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就会亡国亡党。

A4、试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

答:(1)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①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②人的实践和人的认识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作出检验,今天的实践未能证实或驳倒的认识,最终会被以后的实践所证实或驳倒。

(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①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②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许多认识的真理性往往不是经过实践的一次检验就能被证实或驳倒的,而是经过多次反复检验,才能被证实或驳倒。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随着实践的扩展和深化,对认识的检验也不断深化。

(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不可分的,任何夸大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可以防止把人的知识变成绝对不变的教条;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可以使人们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斗争。

A5、试述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关系。

答:(1)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统一是指真理和价值的不同。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而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由此不难看出,真理和价值是有区别的,不可混为一谈。

(2)真理与价值又是不可分的,又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①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成功地改造世界,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②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在现实社会中,人的需要是非常复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追求满足需要的方式也会各异,于是便产生出这样或那样的价值观。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但并不是所有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我们主张与真理一致的价值观,即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去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从而使人的需要获得满足,这种满足对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那种与真理相悖的价值取向,即使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也是我们应该加以反对的。因为这种需要的满足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不具有积极意义,甚至起消极或损坏的作用。

A6、试述真理的价值的具体表现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答:(1)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①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②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③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中,货币具有特殊的功能,它是交换的主要手段,只要有货币就能获得所需要的一切,极容易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防止和抵制这些腐朽的东西对自己的侵蚀和毒害。

A7、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2)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

(3)从群众中来,在认识论上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循环往复,就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 (4)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对于党在新形势下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执政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章】

1、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 (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2)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3)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受物质生产的制约,每一种生产方式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口规律。

2、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1)含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①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②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④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3、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答:(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非完全同步性;②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④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

4、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答:(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范畴,它们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5、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系统的各要素中,能够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2)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6、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在一种生产关系产生和确立起来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合的,促进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虽然这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也有矛盾,但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的生产关系逐渐变得陈旧,它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变为基本不适合,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就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而新的生产关系一旦产生和确立起来,就又出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之间的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开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新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性质与发展要求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川流不息、万古常新的循环过程,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7、简述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

答: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1)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的有意识行动的产物,它随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

(2)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成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简答论述题库

15、简述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答:逻辑证明是指用已有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前提,通过合乎逻辑规则的推理,去证实(或伪证)另一种认识。在人们探求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为人们认识和证明真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即使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也是不可少的。不能把一种认识、一种科学假设、一个重大的理论贸然直接付诸实践,在付诸实践之前,常常先要经过逻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n1kv535t53x5if1kmxa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