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唯你辅导中心

CH3CH2OH+CuO CH3CHO+Cu+H2O,铜片又恢复到原来的质量。若插入盐酸中,表面的CuO溶于盐酸中,质量减少。只有插入石灰水中,铜片不发生反应,表面的氧化铜仍附着在铜片上,质量增加。以此得答案为C。

总结:在插入溶液之前,Cu片质量就己增加。部分考生未能理解这一点而造成错选。

策略 13方程式的巧析巧写技巧

金点子:

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与书写,在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

有关分析题主要有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强弱分析、反应用量分析、反应过程分析等。其方法在于抓住反应的实质,比较反应前后的关系。

有关方程式的书写主要是信息类方程式。在书写时要在充分理清题示信息,找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特别是对生成物的判断,切不可依据熟题效应而得出结论,要知道,即使是同一反应物,条件不同,其产物也有可能不同。 经典题:

例题1 :(2002年全国高考)R、X、Y和Z是四种元素,其常见化合价均为+2价,且X与单质R不反应;X

2+2+

2+2+

2+2+

2+

2+

2+

2+

2+

+Z = X + Z; Y + Z= Y+ Z。这四种离子被还原成0价时表现

2+

2+

2+

2+

的氧化性大小符合 ( )

A.R>X>Z>Y B.X>R>Y>Z

C.Y>Z>R>X D.Z>X>R>Y

方法:利用“强氧化剂 + 强还原剂 → 弱氧化剂 + 弱还原剂”的反应原理对题中的离子方程式进行分析。

2+ 2+ 2+ 2+2+ 2+

捷径:根据反应X+Z = X + Z知:氧化性X> Z ;根据反应Y + Z= Y+ Z 知:

2+ 2+ 2+2+2+2+2+2+2+

氧化性Z> Y。又X与单质R不反应,得氧化性R>X。以此得结果R>X>Z>Y。选A。

总结:对离子氧化性与还原性判断的方法较多,其它如根据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金属活动顺序表、元素周期表等。

例题2 :(1996年全国高考)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Q2>Q1的是 ( )

A.2H2(气)+O2(气)=2H2O(气)+Q1 2H2(气)+O2(气)=2H2O(液)+Q2 B.S(气)+O2(气)=SO2(气)+Q1 S(固)+O2(气)=SO2(气)+Q2 C.

D.H2(气)+Cl2(气)=2HCl(气)+Q1

方法:反应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多少,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有密切关系。以此解答该题可从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和聚集状态进行分析而获得结果。

捷径:A.由于从气态水到液态水会放热,所以生成液态水比生成气态水放出的热量多,即Q2﹥Q1;

B.由于从固态硫到气态硫要吸热,所以气态硫燃烧放出的热量比固态硫燃烧放的热量多,即Q1﹥Q2;

C.由于O2与CO反应生成CO2又放出热量,所以Q2﹥Q1 D.Q1=2Q2

正确答案即为AC 。

总结:现行教材中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已有所改变。在此是为了保持高考题的原样而列出。

策略 14无机结构的分析与判断技巧

36

2+

2+

2+

2+

2+

2+

唯你辅导中心

金点子:

无机结构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等。在解答此类试题时,其主要方法与技巧包括:

1.最外层8电子结构的判断技巧 对于ABn型分子,如果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加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即A原子的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如NH3、PCl3、H2S等。其计算式为:

┃A的化合价┃+ 最外层电子数 = 8 。 2.非极性分子的判断技巧 对于ABn型分子,如果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即为非极性分子。如CO2、BF3、PCl5等。其计算式为:┃A的化合价┃= 最外层电子数 。

3.分子结构的分析与判断技巧

常见的无机分子结构有直线形分子(如CO2)、平面三角形分子(如BF3)、弯曲形分子(如H2O)、三角锥形分子(如NH3)等。在解题时,要能将常见的分子构形根据电子排布的相似点,迁移到新的物质中。此类试题主要采用迁移类比法分析。

4.晶体结构的分析与判断技巧

常见的晶体有离子晶体(NaCl型和CsCl型)、分子晶体(如干冰)、原子晶体(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及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晶体及过渡型晶体(如石墨)。在解题时,既要能分析其晶体结构,又要能将常见的晶体结构根据题中叙述,迁移到新的物质中。此类试题主要采用迁移类比法分析。 经典题:

例题1 :(1999年全国高考)下列各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 A.BeCl2 B.PCl3 C.PCl5 D.N2 方法:利用ABn型分子中价电子排布规律分析求解。

捷径: 根据金点子中的技法概述1知,属ABn型分子的有BeCl2、PCl3、PCl5,只有PCl3

分子中的┃P的化合价+3┃+ 最外层电子数 = 8 。故PCl3分子中P原子的最外层满足8电子结构,又Cl原子为-1价,也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故B符合题设要求。又因N2的电子式是 , 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以此得正确答案为BD。

总结: BeCl2中Be原子的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所以它不论形成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其最外层电子数都不可能是8。PCl3的电子式可联系到中学阶段所学的NH3分子的结构

书写,即为 。

例题2 :(1999年全国高考)关于晶体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晶体中只要有阴离子就一定有阳离子

B.在晶体中只要有阳离子就一定有阴离子 C.原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高 D.分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低

方法:从中学范围内四种类型的晶体综合分析。 捷径:在金属晶体中,存在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故B选项错误;晶体硅的熔点1410℃,要比金属钨的熔点(3419℃)低,而金属汞的熔点(常温下是液态)又比蔗糖、磷等(常温下是固态)低。以此说法正确的只有A。

总结:部分考生由于对金属晶体理解不深,错误认为:在晶体中只要有阳离子就一定有阴离子,而出现误选B的现象较多。

策略15常见仪器及实验装置的分析技巧

37

唯你辅导中心

金点子:

此类试题包括:仪器的使用、仪器的选用、仪器组合成的简单装置等的分析。 1.仪器的使用分析

仪器的使用分析,要从仪器要求和使用范围上去整体把握,采用的方法是迁移应用。 2.仪器的选用分析

仪器的选用要从实验原理和实验要求去确定采用何种仪器。 3.仪器组合成的简单装置的分析

装置依赖于目的、原理和注意点。以此分析装置需从实验要求出发,采用仪器原理相结合的手段确定实验结果。 经典题:

例题 1 :(1996年上海高考)准确量取25.00 mL高锰酸钾溶液, 可选用的仪器是 ( )

A.50 mL量筒 B.10 mL量筒 C.50 mL酸式滴定管 D.50 mL碱式滴定管 方法:从所给仪器的精确度分析。

捷径:用量筒取溶液的体积不可能精确到0.01mL,只能用滴定管或移液管量取。又因为高锰酸钾溶液能腐蚀橡胶,故不能用碱式滴定管。所以选C。

总结:此题为一常规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实验仪器精确度的理解。 例题 2 :(1996年全国高考)下列有关使用托盘天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填写标号) ( ).

A.称量前先调节托盘天平的零点

B.称量时左盘放被称量物,右盘放砝码

C.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其他固体药品可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称量

D.用托盘天平可以准确称量至0.01克 E.称量完毕,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 方法:从托盘天平的使用要求分析。

捷径:因为托盘天平的游码刻度为0.1g,精确度为0.1g。被称量的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天平上。腐蚀性药品及易潮解药品应放在小烧杯中称量。即使没有腐蚀性的药品也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而应放在一张洁净的纸上。故叙述不正确的有C D。

总结:托盘天平中的质量关系为:左盘质量 = 右盘质量 + 游码质量。 例题3 :(1999年上海高考)下列叙述仪器“0”刻度位置正确的是 ( ) A.在量筒的上端 B.在滴定管上端

C.在托盘天平刻度尺的正中 D.在托盘天平刻度尺的右边 方法:从具体仪器去分析。

捷径:量筒无“0”刻度,其刻度数下端最小。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端,托盘天平的“0”刻度在刻度尺的左端。温度计的“0”刻度因种类不同而不能确定。选B。

总结:量筒的最下端无刻度,也即无“0”刻度,是有关“0”刻度方面的重要之点。部分考生由于分不清这一点而出错。

其原因可能是 ( )

A.浓的强酸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B.浓的弱酸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C.等浓度的强酸和弱碱溶液反应 D.生成了一种强酸弱碱盐

方法:酸碱中和后所得溶液的酸碱性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制约,①盐的水解,②酸碱用量。解题时既要考虑酸碱的强弱,又要考虑酸碱用量的多少,两者缺一不可。

38

唯你辅导中心

捷径:题中两溶液中的c(H)= c(OH),采用中和假想法,若是强酸强碱等体积混合,溶液一定呈中性。现溶液呈酸性,说明酸过量,且必须是弱酸。以此得答案B。

+—

总结:中和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由两方面决定。该题给出c(H)= c(OH),故应从酸碱用量考虑。如未理解题意,极易从盐的水解进行分析,故易错选C、D。例题1 :(1999年上海高考题)把0.05 mol NaOH固体分别加入下列100 mL 液体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最小的是 ( )

-1

A.自来水 B.0.5 mol· L 盐酸

-1-1

C.0.5 mol· L HAc 溶液D.0.5 mol· L KCl 溶液

方法:导电性强弱决定于什么?是解答出此类试题的关键。一般说来,金属的导电性决定于单位体积内自由电子数,电解质的导电性决定于单位体积内自由移动的离子数,也即自由离子的浓度。

捷径: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最小,也即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变化最小。选项A、C均有弱电解质变成强电解质,离子浓度增大。选项D由于加入NaOH 固体,增大了离子浓度。B中NaOH 与含等物质的量HCl 的盐酸反应后,溶质由HCl 变成NaCl ,离子浓度不变,导电性几乎不变。故选B。强弱要分清、浓度是关键。若不注意强弱电解质问题,此题极易误选答案C。

总结:导电性问题是生产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其导电性不仅有溶液中的导电,还有金属与非金属(如石墨)的导电。此类试题一要注意自由电荷的浓度;二要注意两类导电物质本质不同,金属的导电为物理过程,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实际上是一电解过程。

例题2 :(1992年全国高考题)相同温度、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四种溶液:①CH3COONa②NaHSO4 ③NaCl ④C6H5—ONa,按pH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④ > ① > ③ > ② B.① > ④ > ③ > ② C.① > ② > ③ > ④ D.④ > ③ > ① > ②

方法:溶液pH的大小由两种情况决定,一是电解质本身的电离,二是水的电离,而水的电离程度的大小又决定于盐类水解程度的大小。此类试题要求准确把握酸碱的相对强弱,充分依靠水解规律判析。

捷径:四种溶液可分成三组,②NaHSO4,电离显酸性,pH < 7;③NaCl 为强酸强碱的正盐,不水解,溶液呈中性,pH= 7;①④是强碱弱酸盐,水溶液均呈碱性,因 CH3COOH 的酸性较C6H5OH强,故pH值应为 ④ > ① ,以此得答案A。

总结:此类试题解答的一般步骤为:先分组,然后再对组内物质根据电离与水解程度进行判析。题中溶液除为盐溶液外,还可能为酸或碱。如等浓度的八种稀溶液:①Na2SO4②H2SO4 ③NaHSO4 ④NH4Cl ⑤NaHCO3 ⑥NaCO3 ⑦NaOH ⑧Ba(OH)2 ,其pH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②③④①⑤⑥⑦⑧ 。

+-3-1—

例题3 :(1991年全国高考题)已知一种c(H)=1×10mol·L的酸和一种c(OH)= 1-3-1

×10 mol· L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性。

+

39

1jmvm45d7638ccg96p9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