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大口鲇又称南方鲇,现通常简称大口鲇,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水系的大江河及通江湖泊中。虽然在长江以南的灵江、瓯江、闽江和珠江也有发现,但数量远没有长江中多。大口鲇是一种肉食性的大型经济鱼类,常见个体3—5kg,最大个体达50kg以上。外形上它与分布很广,个体较小的鲇(俗称土鲇、窄口鲇)十分相似,但分类上两者同属不同种。大口鲇肉质滑嫩,味道十分鲜美,又无肌间刺故历来被视作高档鱼类。深受消费者的亲睐。过去,该鱼一直自然繁衍生息于江河中,未被人工养殖。自1986年开始,我们率先在省内开展野生大口鲇池塘移养观察试验,发现了它潜在的巨大养殖价值。之后正式申请立项,连续多年开展大口鲇的人工养殖和繁育技术研究,并进行大面积推广养殖。现在繁育的苗种推广到两湖、两广、河南、江西、江苏、安徽、山东、天津、辽宁、吉林等十多个省市。 生产实践表明。大口鲇具有如下显著的优良养殖性状:
1、生长快。当年鱼苗养殖5-6个月一般可长到2一3kg,最大纪录达到8.5kg。生长速度超过了目前所有的养殖鱼类。需特别指出的是,经许多养殖单位的生产证明,我所从长江中游选育的大口鲇原种的生长速度比长江上游的大口鲇快30--50%。
2.养殖周期短。鱼苗经两个月饲养,就可长到0.5—1kg的商品规格,在两广地区一年可养3—4季,在两湖地区可养成两季。
3、适应性强。耐低氧能力同鲤差不多。适温范围广,在我国南北方都能自然越冬。 4、易捕捞。首网起捕年可达90%,三网可捕捞干净。
5、肉质好。鱼肉蛋白质含量为16.61%,脂肪8.74%。必须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的含量高于其它鲇类。消费者普遍认为大口鲇的肉味优于其它从国外引进的鲇类。食用大口鲇对手术病人的伤口愈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近来还发现大口鲇分泌的粘液有重要的医用价值。 6、消费市场广阔,养殖效益高。目前大口鲇在各地市场十分俏销,许多地方还供不应求。大口鲇售价是常规家鱼的4一6倍、养殖利润是常规品种的3—4倍。
在我所多年研究的推动下,目前大口鲇的养殖业在我省及邻近省份发展迅猛。为更好地促进大口鲇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基层普及有关科技知识,现将大口鲇的系列人工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大口鲇的生物学特性
1、分类地位大口鲇属鲇形目、鲇科、鲇属,南方鲇种。由于它形态与普通鲇十分相似。过去曾长期被认为是鲇的大个体。1965年四川大学刘成汉指出了这两种鲇鱼形态和生态上的区别。1977年中科院水生所陈湘鲡、它考证定名为南方大口鲇,属东北大口鲇的一个新亚种。1987年鱼类学家成庆泰、郑葆珊将其提升为一个种。
2. 形态特征 背鳍5—6;胸鳍I,14—17;腹鳍11—13;臀鳍74—83;尾鳍 16-17;鳃耙12—15;脊椎骨16+49—50。体长为体高的 5.6-6.3倍,为头长 的4.0—4.8倍。头长为吻长的2.6—3.2倍,为眼径的 9.0-10.4倍,为眼间 距的1.9—2.1倍。
体长形,体表光滑无鳞,富有粘液。体背及两侧蜡黄色或灰褐色。头部宽扁,胸腹部短胖,尾部长而侧扁。眼小而圆。口大,下颌比上颌突出。口裂末端达到或超过眼中部的下方。上下颌及犁骨密生锐利口腔齿。成鱼2对须,幼鱼3对须。侧线孔明显,纵贯体侧正中。背鳍小,无硬棘。胸鳍有一硬棘,棘前缘有2—3排颗粒状突起,较小个体这些突起不明显。臀鳍特长并与尾鳍相连。尾鳍不对称上叶长于下叶,肠短有胃。
鉴于当前不少渔民因不识真伪,误购进生长缓慢的土鲇苗种当作大口鲇养殖,结果受骗上当,造成很大经济损失,特在此提出5条大口鲇与土鲇的鉴别区分标准,以供大家购种时掌握:(1)看口裂大小。大口鲇口裂大,口裂末端达到或超过眼中缘的下方;土鲇口裂较小,口裂末端止于眼前缘下方。此点在苗种阶段区别不太明显。(2)摸胸鳍棘前缘锯齿的有无。大口鲇的胸鳍棘前缘无明显锯齿,仅有2—3排颗粒状突起而具粗糙感。苗种阶段的大口鲇突起也不明显而较光滑;土鲇从体长2cm开始,胸鳍棘前缘就具有明显的锯齿,齿尖倒向胸鳍基部,用指甲深按有明显的倒刺感。此点可以区分2cm以上的两种鲇鱼。(3)看尾形。大口
鲇从3—4cm开始,尾鳍上下叶不等长,上叶长于下叶;土鲇的尾鳍上下叶从幼苗到成作始终基本等长,中间微内凹。此点可以区分4cm以上的两种以鱼:(4)幼鱼第二对下颌须的有无。大口鲇幼鱼第二对下颌须比土鲇幼鱼消失得迟。前者在体长15cm之后消失,后者在体长10cm之前消失。(5)亲鱼性腺的差异。大口鲇卵呈桔黄色,土鲇的卵呈草绿色。大口站鲇精巢呈孤片状,边缘无锯齿状缺刻,土鲇的精巢呈半月状,外缘有锯齿状乳突。
3、食性 大口鲇属凶猛肉食性鱼类,主要捕食鱼虾和其它水生动物,在江河中亡的捕食对象多数是底层鱼类,如鲤、鲫、吻枸、船丁、鲇等。被捕获的大口鲇受到惊吓时,常将吞人胃中未消化的猎物吐出。大口鲇能吞食相当于自身长度1/3的鱼体。也吃少量蛙类和鼠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鱼苗经驯食转化之后,也能很好地摄食配合饲料。
4、生态习性 大口鲇属广温性鱼类,生存水温0-38℃,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能自然生存。适宜生长水温18℃—32℃,pH值范围6.0-9.0,最适7.0—8.4,耐低氧能力较强,水中溶氧3毫克/升以上能正常生长。低于2毫克/升出现浮头。鱼种溶氧窒息点为 0.32—0.36毫克/升,与常规养殖鱼类相似。在自然环境中多栖息于江河缓流区和通江湖泊的深水区,营底栖生活,白天隐居,夜间四处觅食。3月初沿江河上溯作生殖洄游,9月陆续退回河道深槽处或洞穴中越冬。在池塘中多在池底活动,在深秋时节的晴好天气会集群到水面“晒太阳”,喜集群,易捕捞。
5、年龄与生长 大口鲇属大型鱼类,生长速度极快。长江中1 龄鱼平均体长 39.83cm,平均体重为 586.5g,2龄鱼平均体长58.57cm,体重1997.3g;3龄鱼平均体长 69.99cm,体重为 3340.38g;4 龄鱼平均体长 79.02cm,体重4540.0g;5龄鱼平均体长88.80cm,体重6613.63g;6龄鱼平均体长96.70cm,体重8978.57g。在年龄相同的情况下,长江中游的大口鲇比长江上游的大口鲇要大,这可能与长江不同江段的饵料鱼丰歉有关。
在人工良好的饲养条件下,大口鲇生长速度比自然环境中快得多。当年大口鲇鱼苗年底可长至2—3kg,最大纪录8.5kg,第二年一般可长 5—7kg,最大者12kg,第三年一般在10kg以上。
6、生殖习性 自然环境中的大口鲇性成熟年龄一般是4龄,少数3龄的雄鱼或5龄的雌鱼刚达性成熟。人工培育的亲自提前一年性成熟。产卵季节为3-6月。长游于流产卵盛期是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在汉江中要迟20天左右。大口鲇集群产卵,雌雄间发情产卵有相互咬斗的习性。产卵场为上游急流浅滩的砂石底质水域。卵是枯黄色,卵径1.8—2.3mm,为沉性卵,粘附在水底石块上孵化。亲鱼每千克体重可产卵一万粒左右。受精卵在22℃—23℃水温下约需36—40小时孵出鱼苗。出膜的仔鱼有一个很大的印黄囊,倒卧于水底只能尾部摆动,2—3天后可自主上浮游动觅食。
大口鲇苗种具有底牺,避光,集群,喜食蚤类和水蚯蚓等鲜活饲料的特点,而且游动缓慢 追捕食物和逃避敌害能力较弱,食物不足时易互相残食。这些与四大家鱼和鲤、鲫、鲂等常规养殖鱼类的生物学习性有明显不同。因此,其鱼的培育不能采用“大池、肥水”为特征的常规培育方法,而宜采取小水体,高密度,全投饵的集约化培育方式。采用“大池、肥水”的常规培养方法,鱼苗成活率很低甚至全军覆没。即使在鱼种培育阶段,小水体培育仍比土地培育好,整个培育阶段,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水质,适宜的放养密度,均匀的放养规格和充足的投饵量这些是提高培育成活率,加快苗种生长的主要技术环节。
l)初孵鱼苗的护理,刚孵出的大口鲇全长仅 4—4.5mm。金黄色,有很大的卵黄囊,形似蝌蚪,聚集于孵化器的底部,畏光,各鱼头尾趋向一致、尾部快速摆动,但不会游动,此时十分嫩弱,不宜清理搬动。在23℃的适宜水温下,仔鱼发育很快,2天左右,卵黄消失一半,可短时短距离游动,并开始觅食。这时应及时将鱼由从孵化设施中转出,放在40目的小网箱或捆箱中,将鱼苗与卵膜和死苗杂物过筛分离,再分箱暂养。此时应投喂开口饵料,开口饵料为熟蛋黄,用纱布包裹择于少量水中成浆状,然后全箱泼洒,每10万尾鱼苗一次投喂4-5个熟蛋黄,每日分上、下午和晚上各一次。待鱼苗在箱中暂养一昼夜后,方可运输和进
行鱼种培。用尼龙袋充氧运输,每袋可装卵黄苗1万——2万尾。
2.鱼苗培育 鱼苗培育是指将卵黄苗培育成3cm左右的寸片鱼种过程。培育设施为小水泥地和小网箱。小水泥池多为长方形和圆形,面积l—6m2,水深0.6—0.8m,建在地面上最好。要求进排水设施齐全,并设有溢水纱窗和溢水管,进排水量可根据需要随意调节、池中还配备电磁气泵冲氧。育苗网箱的面积2—3m2,用40目的网布做成,宽、深各lm, 长2—3m,吃水深0.5—0.6m。放在水质较好池塘中。水泥池中鱼苗放养密度为3000—3500尾/m2。网箱的密度稍低,为2000—2500尾/m。鱼苗下池头两天,因鱼体小,应捞取小型的桡足幼体投喂。2—3天后,随着鱼体长大,转喂个体稍长的枝角类(红虫)。桡足类和枝角类用15目网布过滤杂质,再用清水洗两遍后投喂。一般日投喂3次(8:00,14:00,21:00)。饵料要鲜活,投喂量要足,始终保持小水体内有较高的饵料生物密度,使每尾鱼苗都能方便摄食,尽量避免因食物不足而引起的鱼苗间互相残食。大口鲇夜间摄食强烈,故晚上投饵量要适当加大。日常管理主要做好水温监测和水质管理及防病工作、水泥地应每天早、晚用虹吸管排污换水两次,并保持微流水交换,交换量0.5—2次,夜间允气增氧,保持溶氧在4mg/1以上。小网箱每天洗刷清箱一次。谨防缺氧死鱼。在18℃—23℃水温条件下,鱼苗经7—10天培育,一般可达3cm,左右的寸片规格,此时可转入鱼种培t育阶段。
3、鱼种培育 鱼种培育是指将全长3cm左右的4寸鱼种养成10cm鱼种的过程。鱼种培育池以 10——100 m2的水泥池和0.1—1亩无淤泥土池为宜,也可以用8目网部制成的小网箱培育,面积过大的土池培育效果较差。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水深1—1.5m,水泥池应有进排水设备,能排污换水。水泥池一般每平方米放3cm鱼种200尾,土池放100尾。鱼种下池后用水蚯蚓投喂。水蚯蚓喂前要用食盐或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每日分上午,下午和晚上投喂3次。投饵量为鱼体20%。待鱼种长至5cm时,水蚯蚓已不能完全满足摄食需要,这时应逐渐改喂绞碎的粗鱼肉浆。随着鱼体逐渐长大,鱼肉浆颗粒逐渐加粗。喂鱼肉浆要全池泼洒,分上、下午投喂两次,投喂量占鱼体重30%—40%,使每尾鱼都能吃饱长匀,不至因饥饿互相残食,并有适量剩食。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自始自给用其它活鱼苗种喂养大口鲇鱼种。以鲤、鲫、草鱼、鲮鱼种最好。饵料鱼种可以同池混养培育,但主要是从其它饵料鱼池捞取或购买。注意饵料鱼的规格相对应比大口鲇鱼种小 l—3cm,投喂的密度是大口鲇鱼种数量的5—10倍,这样才能保证大口鲇摄食充足适口。活鱼苗种喂养的大口鲇种长得快,成活率高,但成本也最高。当打算用配合饲料喂养大口鲇时,应当大口鲇鱼种长至5cm就开始用人工配合饲料驯食。配合饲料可用市售的鳗料或甲鱼饲料代替,也可自己配制。配方为:白鱼粉40%,蚕蛹粉30%、血粉10%,α淀粉20%,矿物质和复合维生素素1%。开始配合饲料中应加50%左右的水蚯蚓或新鲜鱼糜作引诱剂,加水排成面筋状捏成小块投入池中避光处,供其摄食,以后每天减少10%的引诱剂,约5—7天,大口鲇鱼种完全适应吃配合饲料。以后可制成软颗粒饲料投喂。每天分早、中 晚定时定点投喂3次,以吃饱为度。配合饲料残饵和粪便很易坏水质,每天应排污换水两次。
由于大口鲇属凶猛肉食性鱼类,当同池鱼种个体大小不匀时,会发生“大”吃“小”,严重影响成活率。因此,鱼种培育期间一定要定期分级饲养,这是提高鱼种成活率的关键措施。具体作法是3cm鱼种下池后,每隔一周,拉网集中一次,用合适的鱼筛分级,按大小规格分类,重新分地饲养,并调整密度。一般5cm鱼种每平方米放养3O尾左右,8cm的20尾左右,达到10cm转入成鱼养殖。分级饲养,可使大口鲇鱼种成活率从20%上升到80%左右。一般经过25—30天培育,3cm鱼种都可长至10cm的大规格鱼种。
大口鲇成鱼养殖可分为池塘养殖 网箱养殖、流水养殖和稻田养殖等几种类型 各类型的
养殖都能获得高产高效。 (一)池塘养殖
池塘养殖是当前大口鲇成鱼养殖最为普遍的一种类型。它包括池塘主养和套养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