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手册大全--淡水池塘养殖场规范化建设技术手册全套———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都接触到药物,当水深大于1.5米时,先泼洒药量的70%,间隔1小时,再泼洒余量。浸浴法:用药量少,是预防疾病、提高苗种成活率和保护环境的有效方法之一,但较为麻烦。内服法:对预防体内寄生虫和细菌感染有较好的效果,但要防止盲目增大剂量、增加用药次数及延长用药时间。 (2)防止药物残留 即在水产品的任何食用部分中残留渔药的原型化合物和其代谢产物,包括与药物本体有关的杂质。《NY 5070-2002 》规定水产品中不得检出氯霉素、呋喃唑酮、己烯雌酚、喹乙醇。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磺胺类及增效剂 (碘胺嘧啶、磺胺中基嘧啶等按总量计) 允许存在于水产品表面或内部的最高量/浓度为100微克/公斤。同时要重视休药期,即最后停止给药日至水产品作为食品上市出售的最短时间。一些常用药物的休药期:漂白粉≥5天;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二氧化氯≥10天;土霉素≥30天(鳗鲡)≥21天(鲶鱼);噁喹酸≥25天(鳗鲡)≥21天(鲤鱼、香鱼)≥16天(其他鱼类);磺胺间氧嘧定≥37天(鳗鲡);氟苯尼考≥ 7天(鳗鲡)。

(3)杜绝使用禁用药品 严禁使用对水域环境有严重破坏而又难修复的渔药,严禁直接向养殖水域泼洒抗菌素,严禁将新近开发的人用新药作为渔药主要或次要成分。

(4)改进施药方法 ①内服外用结合:内服与外用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内服药物对体内疾病有较好疗效,外用药物可治疗皮肤病、体表寄生虫病等。对细菌性疾病,适宜于内服、外用相结合。②中西药物配合使用:中草药结合化学药品能提高疗效,起到互补作用。③药物交替使用:长期使用单一品种的药物,会使病原体对药物产生抗药性,应该使用同一效果的不同种药物。

(5)注意配伍禁忌 药物配合使用能增加药效,提高治疗效果,但配伍不当,将产生物理或化学反应,降低药效或失效,甚至产生副作用。常见药物配伍禁忌如使用生石灰遍洒,再用敌百虫,将产生毒性很强的敌敌畏,致使鱼类中毒;漂白粉与生石灰混用,会使次氯酸离子在强碱性水体中灭活力降低10多倍;磺胺药物不可与酸性药液或生物碱类药物混合使用,化合药品及抗菌素不能与微生物制剂同时使用,否则失效,两者使用间隔要在3天以上。另外,还要注意药物的敏感性和针对性。如虾蟹类、鳜鱼、鲈鱼、鲶科鱼类、淡水白鲳等对敌百虫很敏感,应慎用,治疗小瓜虫病禁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使用后不但无杀虫效果,反而促使小瓜虫形成胞囊,并进行大量繁殖,致使病情更加恶化。

(6)慎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如使用不当,在杀灭病原生物的同时,也抑制了有益微生物的生存。由于微生态平衡中有益菌群的破坏,鱼体抵御致病菌的能力减弱。滥用抗菌药物,使病原体对药物的耐药性增强,施药量越来越大,且效果不佳。因此,在治疗鱼病时,应有针对性地使用对致病菌有专一性的抗菌药,而不应盲目采用广谱性的、对非致病菌有杀灭能力的抗菌药物,以免伤害鱼体内有益微生物菌群。

(7)提倡生态防病 积极推广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模式,推广使用微生物制剂和中草药进行鱼病防治,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大力推广使用“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用量小)的渔药。

(8)渔用疫苗 渔用疫苗是动物用药的一种,通过基于药事法的国家认定、检验等制度保证其品质、有效性和安全性。将疫苗保存在2—5℃的阴暗处,不可冻结保存。疫苗是通过接种对象体内产生免疫力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因而有可能因接种对象自身不够健康而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效果。因此要使渔用疫苗最大限度的发挥效果,平时合理的饲养管理和卫生管理是重要的基础条件。

(9)防治环境污染 消毒中使用过的装药的袋子、瓶子等废弃物应按实验室无害化处理方法销毁,防治随意乱扔,以免造成环境污染。

在使用渔用疫苗前要与指导机构取得联系并接受其提供的疫苗使用指导书。按指导书要求到指定的出售渔用疫苗的店铺购入所需用量的疫苗。在使用渔用疫苗时,应请技术人员给

予现场指导或经培训人员。

目前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制的疫苗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疫苗,DNA疫苗。 1.5化学品

鉴于化学品对食品安全所起的重要作用,国家也已经制定和出台许多有关化学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养殖场除应遵守这些规定外,应制定专人负责采购有资质的化学品,同时保留往来的相关单据。

化学品的有关特性(如危险性、腐蚀性等)决定了化学品的储存等必须单独运输、储存、上锁、易于识别、严格的使用登记等。

有的化学品对人体有直接的危害,如易爆、易燃、具有腐蚀性。在称量、配置、使用这些化学品时,员工应接受过相关培训,并在指定的场所,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养殖场应提供当发生事故时急救所需的有关设施。

2. 养殖生产管理

养殖生产管理应包括养殖生产的各个方面。养殖生产一般包括生产技术管理、生产计划管理、人员管理、设施设备管理、质量管理、销售管理等。 2.1 养殖技术管理

按照产前、产中、产后的主要生产内容,池塘养殖生产技术管理一般包括清塘、消毒、施肥、苗种培育、成鱼养殖、日常管理、投喂、病害防治、收获、清淤等主要环节。

(1)整池清塘 每个养殖周期应对池塘进行清污和修整。在清除淤泥后,池塘应晒干至底泥表面龟裂。对于水泥池和铺塑料薄膜之类鱼池,应对其进行充分的清洗。

清污整池工作一般在每年冬季进行,养殖池塘经一年养殖后,会积聚污泥、残饵、排泄物等,使池底底质恶化,故必须进行清理。每年收获之后,应将养成池及蓄水池、沟渠等积水排净,封闸晒池,维修堤坝、闸门,并清除池底的污杂物。沉积物较厚的地方,应翻耕曝晒或反复冲洗,促进有机物分解。清池不彻底,将影响第二年的养殖质量。清出的污泥最好能作为植物的肥料,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2)消毒 整池清污之后,必须清除不利于水产养殖的敌害生物、致病生物及携带病原的中间宿主,并对池塘、蓄水池及所有渠沟进行消毒,清除病原菌、病毒及其它有害微生物。经常使用的药物有下列几种:

生石灰;每立方米水体用量为1.0~2.0公斤,用铁锹均匀撒入池中。可杀灭鱼、虾及微生物。池底为酸性土壤,可酌情加大生石灰使用量。

漂白粉:每立方米水体加入含有效氯25~32%的漂白粉50~70克,可杀灭原生动物、细菌等病原生物,主要作为消毒药物使用。

茶子饼:使用时将茶子饼粉碎,用水浸泡数小时,按每立方米水体15~20克的用量撒入水中,经l~2小时即可杀死鱼类,该药对贝类也可杀灭。

茶皂素:药效与茶子饼相同,但使用量应按每立方米水体加1~2克用量撒人水中。 常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清池除害,生石灰能消毒改良底质,用量一般为每亩100~200公斤;漂白粉用量一般为每亩25~50公斤。

器具也是生物性危害的污染源之一,养殖场应建立工器具清洗消毒程序, 并对工器具进行充分的清洗消毒以消除交叉污染。工器具消毒可以用漂白粉消毒。应做好池塘消毒和器具清洗消毒记录。

(3)施肥 鱼塘施肥,要根据水质与温度灵活掌握,鱼类品种、养殖密度和养殖规格的不同,施用肥料的种类和数量也不相同。 基肥在放苗种以前施放,以施用土杂有机肥为主,使用量根据池塘的底质淤积情况和养殖要求合理掌握。有机肥料主要有粪肥、绿肥、厩肥、堆肥等。这些肥料含,有氮、磷、钾等多种无机盐类和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有机物质。肥效较好而持久,但施用后见效较慢,

所以又称为“迟效肥料”。有机肥料在水中会腐烂分解,消耗水中氧气,放出有毒气体(硫化氢、氨、二氧化碳等)对鱼类生长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施用时,不宜将大量新鲜的有机肥料直接施入鱼池,而应事先将其封闭发酵腐熟后再施为宜。若用化肥作基肥,以池塘的平均水深1.5米计算,新塘每亩施碳酸氢胺6~8公斤或尿素2~4 公斤,过磷酸钙或钙镁磷6~8 公斤,硫酸钾2~4公斤或草木灰15公斤。旧鱼塘施用量可适当减少。

追肥在养鱼过程中进行,新塘7 天施1次,用肥量为基肥量一半为宜;旧塘每次追肥间隔时间可适当延长。化肥作基肥和追肥施用时,均应加水拌匀泼洒。炎热天气应避免使用碳酸氢氨。

鲢鱼塘应以绿肥和人畜粪为主,水色以褐色为佳;鲢、鳙鱼塘混养草鱼较多的,只要投足草料,不必多施肥;草、鳊、青等鱼类喜欢瘦淡水,鲫、鲤鱼受水肥瘦的影响很小,均可酌情施肥。鱼类密度大、规格大的鱼塘应较密度小、规格小的鱼塘多施肥。

夏秋季节,气温、水温高。肥料分解快,耗氧剧烈,应少施有机肥或改施无机肥,以免造成鱼塘缺氧泛塘;春季和晚秋气温适宜,鱼类摄食量增大,可适当多施有机肥或无机肥。要注意避免盲目混施、一次施肥过多。

(4)苗种培育 苗种是获得高产的前提条件之一,优良的苗种在饲养中成长快,成活率高。饲养上对苗种的要求是:数量充足、规格合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养殖场应提供苗种培育基地资质证明文件、苗种购买记录和检测报告等。

苗种来源:最好选择自育苗种,若要外购,一定要从持有县级以上渔业主管部门发放的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原(良)种场购买。

苗种质量要求:规格整齐,大小均匀;体质健壮,溯水性强,背部肌肉肥厚,近尾柄处肉质丰满;体表光滑有黏液,无损伤,无寄生虫;色泽鲜艳,游动活泼。

投放试水鱼:投放苗种前,在池内放置临时网箱,箱内放几条试水品种,观察24小时无碍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运输要求:苗种运输应根据路程远近、运输时间及运输者所具备条件而定。通常近距离可采用帆布桶内村尼龙袋运输,远距离使用尼龙袋充氧运输。在我国南方地区,运苗应避开中午高温时间。

不同规格苗种对放养密度的要求不同,以满足水产动物生长需要和水产动物先天生活习性的充分发挥为基本原则。具体要求可以参考其它相关的各个标准。

放苗前必须先对养殖池水进行分析,制定放养程序和“试水”操作程序,确认符合养殖水质条件者方可放苗。为了使苗种购进后适应池塘水的温度和酸碱度,可将装有苗种的塑料袋浮放在养殖池水面,使袋内外水温达到平衡,然后打开塑料袋,向袋内缓慢加人池水直到袋内水外溢,使苗种逐步散人池中,一般为30分钟左右。放苗点应在池水较深的上风处。 苗种运输过程中,特别是距苗场较远的养殖场,在运输途中难免会有损失和降低苗种的活力。为确保苗种的成活率和活力,降低死亡率,应进行苗种消毒再投苗入池。

(5)混养搭配 混养是我国池塘养殖的重要特色,是根据养殖水产的生物学特点(栖息习性、食性、生活习性等),充分运用其相互有利的一面,尽可能地限制和缩小其矛盾面,让不同种类和同种异龄水产动物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内一起生活和生长,从而发挥“水、种、饵”的生产潜力。如果采用混养,混养种类的搭配必须合适、比例应适当。 池塘中确定一种或两种鱼作为“主养鱼”。

水质较肥的池塘,以鲢、鳙为主养鱼,并可多养鲤、鲫;水质较瘦,水草丰茂的池塘,应选草食性的草鱼、团头鲂等为主养鱼;新开塘和瘦水塘,无草无肥,需人工投饵,应以草鱼、鳊为主养鱼。

鲢、鳙吃浮游生物和悬浮有机碎屑;草鱼、鳊主要吃食水旱草类;青鱼和鲤吃螺蚬等底栖软体动物;鲤、鲫吃底栖动物和有机碎屑。如配养鱼与主养鱼食性相同那么配养鱼的抢食能力

就应弱于主养鱼。在以鳊为主养鱼的池塘,不宜或极少配养草鱼;以青鱼为主养鱼时,不宜或极少配养鲤鱼。

放养青草鱼以每尾0.25~1公斤、鲢、鳙以每尾0.25~0.5公斤最为理想。

投饵施肥的精养池:鲢、鳙40~50%,青鱼、草鱼、鲤30~40%,鲂、鲫10~30%;施肥养殖池:鲢、鳙75~85%,鲤、鲫10~15%,青鱼、草鱼、鲂5~10%;水交换快,水质清瘦的投饵池:鲢、鳙10~15%,青鱼、草鱼、鲤70~80%,鲂、鲫10~15%。另外还有“一草带三鲢”“四鲢配一鳙”等搭配经验,应灵活掌握应用。

(6)日常工作管理 应根据养殖场的设施条件和周围环境制定养殖场生产、生活区环境清洁消毒制度,池塘杂物清除和清洁卫生制度。在养殖场的工作场所附近应有固定的洗手设施和厕所,且卫生状况良好。各车间养殖废弃物应分别收集,有毒有害和不可降解物质应分类处理。

制定池塘的水质监测制度,注意培养和调节水质,养殖用水符合NY 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要求。

制定巡塘制度,每天坚持早、中、晚三次巡塘,观察池鱼活动情况和水色、水质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和确定投饵量,及时清除池边杂草,合理注水、施肥等措施,使池水既有丰富的适口天然饵料,又有充足的溶解氧。 定期清洁、消毒养殖场池塘,生产工具应经常消毒。

(7)池塘水质管理 水质管理要采取综合管理措施,有效改善水质,为水生动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应制定日常水质管理计划,规定换水时间、频次、特殊气候条件下处理程序等,应每天测量水温、溶解氧、pH值、透明度等水质要素,并判定这些水质指标是否符合该养殖种类的适合范围要求。 控制水质保持水质达到“肥、活、嫩、爽”的要求。随季节和水温不同加注新水调节水位,必要时,还可全池换水。在水源缺乏的地方,可以通过在合适时候泼洒微生态制剂、控制水面的藻类,达到一池水养一池鱼的高水平。

根据水质变化情况及时换水。水温低于25 ℃时,每月加水1~2次,换水量10~20 厘米;水温高于25 ℃时每月加水4次,换水量5~10 厘米,必要时大量换水。换水时应根据水源清洁度采取相应措施,如出水口设用14~20 目筛绢缝制成80~150 厘米过滤网袋。水源处于涨潮河段的,应灵活掌握加水时间,避开污染高峰期。

(8)投喂 每日的实际投喂量主要根据当地的水温、水色、天气、生长阶段和实际摄食情况而定。池塘水色以黄褐色或油绿色为好,可正常投喂。如水色过浓转黑,表示水质要变坏,应减少投喂量,及时加注新水。天气晴朗,池水溶氧条件好,应多投,而阴雨天溶氧条件差,则少投。天气闷热,无风欲下雷阵雨应停止投喂;天气变化大,水产动物食欲减退,应减少投喂数量。每天早晚巡塘时检查食场,了解水产动物吃食情况,如投喂后很快吃完,应适当增加投喂量;如投喂后长时间未吃完,应减少投喂量。

投喂时应遵循“四定”原则。定时:通常草类和贝类饵料宜在上午9时左右投喂;精饲料和配合饲料应根据水温和季节,适当增加投喂次数以提高饵料利用率。定位:水产动物对特定的刺激容易形成条件反射,固定投喂地点,有利于提高饵料利用率,有利于了解水产动物吃食情况和食场消毒,并便于清除剩饵,保证吃食卫生。定质:草类饵料要求鲜嫩、无根、无泥;精饲料要求粗蛋白高;颗粒饲料要求营养全面、适口,在水中不易散失。定量:每日投喂量不能忽多忽少,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完,以避免水产动物时饥时饱,影响消化、吸收和生长。

(9)病害防治 水产养殖环境状况不断恶化是病害频发的首要原因,不合理的水产养殖方式给疾病的爆发流行创造了条件,水产种苗及水产品的流通缺乏必要的检疫和隔离制度,为疾病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水生动物种质、苗种质量不高,导致养殖动物抗病力下降。

我国执业兽医制度及兽药处方制度尚未建立,加上渔民科学用药、安全用药的意识差,病急乱用药,给疾病防治增加了难度,现行水生动物防疫体系不健全,滞后于水生动物防疫工作的需要。

养殖场应该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最新的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资料,并且针对性地制定出所养殖的水产动物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案,以便一旦出现病害,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为了能够正确使用药物,养殖场必须制定药物一览表,规定药物用途和使用方法,并将药物一览表张贴在醒目位置。

疾病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和“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方针,定期做好清洁卫生、工具消毒、食场消毒、全池泼洒药物和投喂药饵等措施,避免鱼病暴发。 池塘养鱼常见的鱼病主要有:细菌性疾病(赤皮、烂鳃、出血及肠炎),病毒性出血病和鱼体表、体内寄生虫病等。对鱼病检查采取目诊与镜检相结合,才能比较准确诊断鱼病。采取水质消毒与投喂药饵相结合,定期投喂与即时投喂药饵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定期消毒,轮换全池泼洒,以防治出血性败血症等病毒及细菌性鱼病;对车轮虫、小瓜虫、粘孢子虫等寄生虫病则用杀虫剂加以防治。

(10)收获 商品鱼要求体态完整、体色正常、无伤、无残,健壮活泼、大小均匀。上市前要严格按照休药期规定的时间停药,使用过的药物要低于规定的药物残留限量值方可上市出售。

轮捕主要对象是放养密度较大的鲢鳙鱼和养殖后期不耐肥水的草鱼、团头鲂,鲤鱼、鲫鱼因捕捞困难,难以轮捕。夏秋季水温高时捕鱼需操作细致、熟练、轻快。捕捞前数天,要根据天气适当控制投饵和施肥量,以确保捕捞时水质良好。捕捞时间要求在水温较低、池水溶氧较高时进行,一般多在半夜、黎明或早晨捕捞。如果渔池有浮头征兆或正在浮头,不能拉网捕鱼。傍晚不能拉网,以免引起上下水层提早对流,加速池水溶氧消耗,造成池塘浮头。轮捕暂养过程中应轻放、轻运,避免挤压与碰撞。贮运用水的水质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活鱼用帆布桶、活鱼箱或尼龙袋等充氧包装。

(11)越冬技术管理 ①越冬鱼池管理:越冬池一定要有专人管理,定期检查水质、水色、池鱼活动等情况,定期测定水中溶氧量、检查越冬池有无严重漏水现象。在发生雪封时应破除乌冰,使之重新结冻成透明冰,增强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利于增加越冬池塘的溶解氧。越冬时要适时扫雪,清楚冰面的尘土,确保足够面积的透明冰面。定期加注新水,要根据水位变化和池水溶解氧情况适时注水,一般20-30天注水一次。越冬池塘冰面禁止人、畜活动,禁止在越冬池塘进行冰下捕捞,避免因惊吓而增加鱼类活动,消耗越冬能量和溶解氧。② 越冬温室和大棚管理:及时扫除积雪防止温室、大棚倒塌,确保人员、养殖设施的安全,确保养殖品种安全越冬。加固修复设施。对压塌的生产设施及时修复。加强供热保温。水温较低时可利用锅炉、电加热器增温;使用双层塑料薄膜加强温室保温效果。增强增氧效果,可使用小型增氧机经常增氧,当气温回升时,要及时通风,防止因缺氧和水质恶化造成养殖品种死亡。

2.2 人员管理

水产养殖场应建立健全人员管理制度,根据规模设置相应的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水产养殖场根据规模制定管理人员岗位,一般应有设置行政、财务、业务等管理人员岗位。 水产养殖场应设置技术人员岗位,养殖场一般至少有1名技术主管人员,技术主管人员一般应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从事水产养殖技术管理工作三年以上,有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根据规模和生产特点,养殖场应配备相应比例的技工人员。技术操作人员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和考核并取得水产养殖初级工职称以上者。 养殖场应建立培训与考核制度。养殖场应制定培训考核计划,通过多种方式对本场技术管理和技术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并引入竞争机制,定期考核上岗。

手册大全--淡水池塘养殖场规范化建设技术手册全套———

都接触到药物,当水深大于1.5米时,先泼洒药量的70%,间隔1小时,再泼洒余量。浸浴法:用药量少,是预防疾病、提高苗种成活率和保护环境的有效方法之一,但较为麻烦。内服法:对预防体内寄生虫和细菌感染有较好的效果,但要防止盲目增大剂量、增加用药次数及延长用药时间。(2)防止药物残留即在水产品的任何食用部分中残留渔药的原型化合物和其代谢产物,包括与药物本体有关的杂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gtdr4vb091xu1x81dzc4m0xd0pwbf00nj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