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老子道德经(赵云喜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白话译文:

看它不见(它是无相的)就叫它「夷」, 听它不到(它是无声的)就叫它「希」, 摸它不着(它是无形的)就叫它「微」,

它是无相、无声、无形的,不可以用言语来形容。 它混沌不分,合而为一。 这整体不分的「一」,它表现出来的并不亮丽, 含藏在里的,却也不昏暗;

它绵绵不绝地,难以名状,最后回复到空无一物,这就叫做 「不可名状的状态,不可表象的真象」 这就叫做不可捉摸的「恍惚」。 想迎接于前,却见不着它的头; 想追随于后,却见不着它的身影。 操持古之大道,治理现前万有一切; 能知原始古道,这叫做「道之统纪」。

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白话译文:

古时候,那善于修道的人,精微、奥妙、玄远、通达, 深涵于道,难以了知。

正因为他深涵于道,难以了知,因此我勉强地为他做一番描述形容。 他迟疑审慎像是冬天涉过河川上的薄冰一般, 他犹疑拘谨好像是畏惧四邻的窥伺一般。 他庄敬恭谨好像是宾客一般, 他除去执着好像冰雪销融一般。

他敦厚朴实好像未经刨开的原木一般, 他胸怀宽广好像幽深的山谷一般, 他浑沦不分看起来像是混浊的水一般。

谁能让那混浊动荡的水,逐渐归于宁静,慢慢变得清澈; 谁能让它安归于静,再慢慢启动、徐徐生长。

保爱此道的人懂得不自满,正因为他能够不自满,因此他能够去旧更新。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全,全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 没身不殆。

白话译文:

要极力的回到虚灵的本心,要笃实的守着宁静的元神。 让万物如其万物各自生长,我只静静的体会着生命的回归。

一切存在如此错杂纷纭的生长着,它们总是个自回复到自家的生命本源。 能够回复到自家生命本源,这真叫做生命的回归啊!

回归生命本身就叫常道,没体会得常道,胡作非为,那就会产生了祸害。 体会得常道就会生出包容,体会得包容就会变得廓然大公, 廓然大公才得周遍完全,周遍完全才能自然天成。 自然天成就能符合于道,符合于道也就能悠久无疆, 终其一身也就不会有什么危险了!

《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我自然。」

白话译文:

最上乘的国君治理天下,使得人们不觉得有他的存在; 其次者,使得人们来亲近他、赞誉他。 再其次者,使得人们畏惧他;

又其次者,使得人们回过头来侮辱他;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老百姓们也就无法相信你。 悠悠然地行事吧!不要轻易的发号施令。

成功了,完事了,老百姓们说:我们原来就自自然然的这样了!

《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白话译文:

废弃了自然大道,就得强调人间的真情实感、义理规范; 出离了智慧明照,人间的造作诈伪也就群起而生了。

父子、兄弟、夫妇,这六亲无法和谐共处,这时就得强调孝道与慈爱的重要。 国家昏乱不堪,这时候才有所谓的「忠臣」。

《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白话译文:

绝弃了圣智的美名,不会为此美名来迫压人民,人民自然可以得利百倍。 绝弃了仁义的声名,不会为此声名来奴役人民,人民自然可以归返孝慈。 绝弃了巧利,不再生起贪取之心,那盗贼也就不会存在了。 这三者是说人间的礼文制度不足以治理这个世界, 因而得让它有所归属于自然。

让你的天真朗现吧!永远怀抱着真朴的本心吧!

自然而然,你的私心就减少了,你的欲望也就降低了。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儡儡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白话译文:

弃绝后天扰攘的学习,免除忧愁烦恼吧!

人家唯唯诺诺说你好,或者人家拿言语呵斥你,那相去有多远啊! 人家评价是善,或者人家评价是恶,两者距离可有多远啊! 人家所畏惧的,我们也就不可以不畏惧,这是世事之然啊! 不过,大道广阔,无涯无际,永不停歇!

世俗大众,熙熙嚷嚷,好像享用了丰富的宴席一般,好似春日里登台远眺 一般,总凑个热闹!

唯独我澹泊的、宁静的,起不了什么兆头,就好像那还没长大的婴儿一般。 闲散悠游,没有什么特定的目的,好像无家可归似的。

世俗大众总要为自己打算,留个有余,而我独独像是有所缺憾一般! 我守着愚人之心啊!浑浑沌沌的啊!

世俗人求的是烜赫显耀,我独独喜欢默默无名。 世俗人总好精明能干,我独独喜欢浑浑无心。 心地恬澹好像大海一般,飂阔无涯,永无边际。

世俗大众总要个目的、有个凭借,而我独独固守自然,宁愿鄙陋。

我独独不同于一般世俗大众,我所尊贵的是回到母亲的怀抱,渴饮母爱甘泉!

《老子道德经》第廿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白话译文:

最大的德行愿景,就是顺从着自然大道。 自然大道究是何物呢?有无虚实,恍惚难辨! 恍恍惚惚中,自然大道显现了意象;

恍恍惚惚中,那意象逐渐转为具体的形物了;

自然大道是何等深远而幽冥,却隐含着精诚的动力, 自然大道的精诚是真切的,这里有其确信不移的地方。

从古到今,人们用了许多名言概念去建构这世界,它总离不开「自然大道」。

就是经由「自然大道」,才能审阅人间大众各种事物。

我何以能够知道人间大众各种事物的情状呢?就凭这「自然大道」。

《老子道德经》第廿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 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白话译文:

弯曲正所以能伸直, 低洼正所以能满盈, 破旧正所以换新, 少了正所以能得到, 多了正所以造成迷惑。

因此,圣人怀抱着整体的道来做为天下人所学习的范式。 不自我表现,因此反而明白; 不自以为是,因此反而彰显; 不自我夸耀,因此反而功劳长存; 不自骄自满,因此反而得以生长。

古来所说「曲折才得周全」这样的话,那里是虚饰的话而已呢? 实在说来,是应该像这样的周全才能归返于道啊!

《老子道德经》第廿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白话译文:

默然无语,自然天成,

老子道德经(赵云喜荐)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f7pv1s09r507xn0vyr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