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2.2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练习(含解析)鲁教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能力1 大气受热过程分析及其应用

1.(2019·江苏高考改编)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Ⅰ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图Ⅱ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Ⅱ中

( )

①增大 ②增大 ③减小 ④减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B。大气受热过程图中,①表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④表示被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地面辐射,②表示大气逆辐射。云海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即④增大,导致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即①减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地表温度较晴天低,地面辐射减弱,即③减弱;云层中的水汽会加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大气逆辐射,即②增大。

2.(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 ) A.最低气温高于-16 ℃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解析】(1)选B,(2)选C。第(1)题,材料中提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效果显著,说明①②为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排除③④。又根据枯雪年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丰雪年降水多,昼夜温差小,可进一步判断:①为丰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②为枯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第(2)题,由图可知,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日变化,不能确定当地最低气温;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即平均气温变化状况和昼夜温差)大致相同;膜内温度日变化丰雪年小于枯雪年,主要是由于丰、枯雪年积雪厚度存在较大差异。

3.(2015·广东高考)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解析】选D。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会喷发出大量的火山灰,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很强,即对太阳辐射具有很强的削弱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减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会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极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地表长波辐射增强,表明地表温度升高。

瞄准方向提高效率

【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考查的知识和方法) 题号 考查的知识和方法 A.削弱作用减弱 B.保温作用增强 1 突破1 C.太阳辐射增强 D.地面辐射增强 A.温室大棚 B.制造烟雾 2.(1) 突破2 C.铺鹅卵石 D.全球变暖 A.平均气温 B.丰雪年变化大 2.(2) 突破3 C.最低气温 D.枯雪年变化大 A.削弱作用减弱 B.削弱作用增强 3 突破1 C.保温作用减弱 D.保温作用增强 答案:1.B 2.(1)A (2)AD 3.B

突破1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归纳

突破2 拓展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 (1)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①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②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a.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b.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c.华北地区早春时节,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d.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2)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少。

①高海拔地区。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②内陆地区。

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太阳能丰富 ③四川盆地。

突破3 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方法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2019·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1、2题。

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 ) A.连续层片状 C.间隔团块状

B.鱼鳞状 D.条带状

2.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 )

A.日出前后 C.日落前后

B.正午 D.午夜

【解析】1选C,2选A。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云是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水汽随气流上升,温度下降,凝结形成,可知云的形成和大气对流中的上升气流有关。而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

下沉气流相间分布,上升气流可形成云,但下沉气流不能形成云,因此积云应呈上下间隔的团块状,而并非连续层片状; 条带状与鱼鳞状并非上下分布,而应呈水平层状。第2题,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近地面气温越低,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越低。一般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所以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此时。

相对湿度是大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用百分数表示。相对湿度能直接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一天中相对湿度最低值一般出现在14:00左右。对农户大棚来说,棚内高湿状态易引发农作物病虫害。下图为某地温室大棚内相对湿度日变化曲线图,其中,a、b、c三条曲线表示不同天气状况下的相对湿度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该地温室大棚内一天中 14:00左右相对湿度最低,说明当时 ( ) A.实际水汽压大 B.饱和水汽压小 C.实际水汽压小 D.饱和水汽压大

4.判断该地温室大棚内a曲线表示的天气状况最可能为 A.阴天 B.多云 C.晴天 D.雷雨

5.若冬季降低大棚内的相对湿度,应采取的通风办法是 ( ) A.早晨放顶风 C.早晨放底风

B.中午放顶风 D.中午放底风

( )

【解析】3选D,4选A,5选B。第3题,该地温室大棚内一天中 14:00左右相对湿度最低,有可能是实际水汽压较小或者是饱和水汽压较大,因为时间是午后两点左右,此时温度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值,温度高时,能够容纳的水汽多,因此应当是饱和水汽压较大。第4题,该地温室大棚内,a曲线表示的天气状况变化明显要比其他的曲线小得多,说明这一天的相对湿度变化不大,也就是饱和水汽压差异较小,在阴天时,昼夜温差小,气温差异对于饱和水汽压的影响较小。第5题,冬季降低大棚内的相对湿度,应采取的通风办法是中午放顶风,冬季时中午太阳辐射强,温度较高,此时适合通风散热,要放顶风,目的是降低棚内的温度,从而降低相对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2.2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练习(含解析)鲁教版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能力1大气受热过程分析及其应用1.(2019·江苏高考改编)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Ⅰ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图Ⅱ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Ⅱ中()①增大②增大③减小④减小A.①②B.②③C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c00170w241symv1jox557eja0pqkz006p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