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现代哲学-第11章 牟宗三与唐君毅【圣才出品】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四编 现代哲学

第11章 牟宗三与唐君毅

11.1 复习笔记

一、牟宗三1.道德的形上学(1)“心体”“性体”

牟宗三主要运用传统儒学、特别是宋明儒学“五峰蕺山系”的“心体”“性体”说来架构他的“道德的形上学”。

①“心体”是主观的,它并不是生理或心理意义上的血肉之心,也不是知识论意义上的认识之心,而是“道德的心”。“心体”具有自主、自律、自决、自定方向的本质,因此也称为“道德本心”。

②“性体”则是客观的,是既超越而又内在的。自超越方面而言,“性体”具有绝对的普遍性,与作为宇宙本体的“道体”通而为一;自内在方面而言,“性体”又存在于一切个体、特别是人之中,是个体进行道德实践的“创造实体”。

③“性体”与“心体”构成一个从本体到存有的道德创造的“纵贯系统”,两者实质上是合一的。“心体”的活动亦即道德的实践,对于“性体”的展开至关重要,“性体”正是通过“心体”的道德实践活动而呈现自己。因此,牟宗三又将“道德的形上学”称为“实践的形上学”。

(2)智的直觉

1 / 13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智的直觉”,即先天综合判断能力。它不是“认知的能力”,而是“创造的能力”。它不是“有限心”的理性,而是“无限心”的智慧。它可使“物自身”直接呈现出来或创造出来。

①在康德看来,“智的直觉”仅仅属于上帝,人类绝无可能具有这种能力,因此,人类也绝无可能贯通现象与本体两层世界。康德将现象界与本体界截然划分,认为贯通天人、当下把握“物自身”的“智的直觉”仅为上帝所有,这正反映了西方哲学传统中缺乏既超越而又内在的观念,缺乏道德主体通过向内用功从而与道德本体达致契合无间的体认。

②在中国哲学传统中,通过“性体”这一中介,“良知”“本心”是可能与“道体”合一的,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就揭示了这一内在超越的进路。

③牟宗三认为,“智的直觉”也可能为作为道德主体的人所具有。人既是有限的,同时也可能是无限的;不仅能认识现象世界,而且也可能呈现本体世界;不仅能践履形而下的道德,而且通过道德实践的终极自我转化,也可能超凡人圣。这样一来,“心体”“性体”乃至“道体”便豁然贯通,“道德的形而上学”也便得以证成。

2.良知的自我坎陷(1)中西文化对比

①牟宗三认为,“道德的形上学”指向圆满的善,而“圆满的善是哲学系统之究极完成之标识”。在这一方面,“宋明儒者依据先秦儒家‘成德之教’之弘规所弘扬之‘心性之学’实超过康德而比康德为圆熟”。中国哲学及其文化在“道德的形上学”方面较之西方更加高明。

②牟宗三也认识到“中国文化生命的特质及其发展的限度”,认为“它实在是缺少了一环。在全部人性的表现上,从知识方面说,它缺少了‘知性’这一环,因而也不出现逻辑数学与科学;从客观实践方面说,它缺少了‘政道’之建立这一环,因而也不出现民主政

2 / 13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治,不出现近代化的国家政治与法律”。

(2)“两层存有论”

牟宗三借鉴佛家《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的模式,通过“智的直觉”及其“自我坎陷”,架构了本体界和现象界的“两层存有论”。

①本体界的存有论亦即“无执的存有论”

在这一境界中,道德主体以其“自由无限心”而直面无时空性、无流变相的“物自身”,他不仅创发了道德行为,而且在“纯亦不已”的道德实践中,遍体万物而不遗。这实质上也就是“道德的形上学”之实现。

②现象界的存有论则足“执的存有论”

在这一领域中,客观万物在主体的感性、知性等认知活动中,表现为具有一定样相的有限存在,这种有限存在乃是识心所执成。识心之执与物为对,即物偏处一边而主体偏处另一边,形成主客对偶的认识论结构。在这一结构中,客体为现象世界,主体为感性、知性、想象等。

(3)“良知的自我坎陷”

①牟宗三认为,正是通过“智的直觉”在道德实践中作一种自觉的自我否定,亦即“良知的自我坎陷”,它才得以“从动态转为静态,从无对转为有对,从践履上的直贯转为理解上的横列”,从而从无所不包的状况中“让开一步”,从道德至上走向道德中立,使科学与民主政治从中分化出来,形成“科学的独立性”与“政治的独立性”。

②这也就是牟宗三的“内圣开出新外王”。在这一“开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包含着险阻,但这却是必然的、必须的、必经的,唯此方可能实现“科学”与“民主”。

(4)评价

①牟宗三在标举“道德的形上学”同时,又提出“良知的自我坎陷”,意在弥补以儒学

3 / 13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为主流的中国哲学及其文化“内圣”强而“外王”弱的缺陷,以回应现代化潮流对于儒家的挑战。他强调:“道德的形上学不但上通本体界,亦下开现象界,此方是全体大用之学。”

②这反映出他既要稳住儒家的道德世界,又要在这一世界中涵纳“科学”“民主”等现代价值。从理论本身看,牟宗三的体系是周严的,但作为“道德的形上学”实现之关键的“智的直觉”在实践上是否可能,“良知的自我坎陷”开出“科学”“民主”又是否可能,仍然是颇有争议的问题。

二、唐君毅1.心本体论(1)心之本体

①唐君毅基于对现实世界种种虚幻、无常、可悲、残忍、不完满的痛苦感受,肯定有一能够如此对照地感受现实世界的恒常真实的根原。

②唐君毅确立了一个较之现实世界更加“恒常、真实、善与完满”的“内部之自己”,亦即作为道德主体的“心之本体”。

(2)心之本体的恒常和真实性

①思想既超临时空,则其所依之“心之本体”亦必超临时空;“心之本体”既超临时空,则无生灭流转,而恒常真实。

②至于“心之本体”的至善和完满性,唐君毅认为,“我善善恶恶,善善恶恶之念,所自发之根原的心之本体,决定是至善的”;而由于“心之本体”超临于无尽的时空之上,无尽的时空中的事物都为它所涵盖,所以它也必然是完满的。

③唐君毅将恒常、真实、至善、完满的“心之本体”普泛于现实中的个人,进而投射

4 / 13

道体。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到涵天盖地、主宰万物的生命创造力之上,确认道德主体基于“心之本体”而通极于形上

④唐君毅又将“心之本体”渗贯于形而下的现实世界之中,渗贯于有限的“我”之中,使之通过内在于形而上的现实世界以及有限的“我”,并层层破除这种有限性,而表现其无限性。

(3)总结

通过向着形而上的投射以及向着形而下的渗贯,“心之本体”获具了内在而超越、超越而内在的性格,从而既凸显了心体、性体、道体当下贯通的“性道一元”方面,又肯定了主体实存于现实世界而须层层破限、自我提升的道德践履方面。“心之本体”既是形上的道德本体,同时也是实践的道德主体。

2.心通九境(1)“心”与“境”

①“境”与“心”相对,为“心”所现,既涵客观景象,又涵主观意象,故“境兼虚实”;“境”有种种,互有界限,故而“境界”又可连用。而“心”则自内说,“灵”则自通外说,合“心灵”为一名,“则要在言心灵有居内而通外以合内外之种种义说”。

②“心”与“境”构成一种感通关系,“境与心之感通相应者,即谓有何境,必有何心与之俱起,而有何以起,亦必有何境与之俱起”,故“心”“境”是“俱存俱在”“俱开俱辟”“俱进俱退”“俱存俱息”。

③“心”“境”的感通方式,有种类、次序、层位的不同,由此形成“横观”“顺观”“纵观”。横观是生命心灵活动之往来于内外左右,在观种类;顺观是生命心灵活动之往来于前后,在观次序;纵观是生命心灵活动之往来于上下,在观层位。这便是“生命心灵活动的三道路或三方向”,或者说“心灵生命之三意向或三志向”。

5 / 13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现代哲学-第11章 牟宗三与唐君毅【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四编 现代哲学第11章 牟宗三与唐君毅11.1 复习笔记一、牟宗三1.道德的形上学(1)“心体”“性体”牟宗三主要运用传统儒学、特别是宋明儒学“五峰蕺山系”的“心体”“性体”说来架构他的“道德的形上学”。①“心体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bqtj2m7om17c19373fh7l7tx29yiq00g0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