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绪论

1.(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问题、变革现实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

(2)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P2 2. 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它第一次完整的、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是公开问世的第一部正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P6 3.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于它的批判精神。P10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或基本特征,集中表现为两大要素:P12

1)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顺应时代,应时而生,应时而变,是马克思主义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2)实践性。实践是产生马克思主义的更笨源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 时代性与实践性不可分割。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中的“时”既包括时代的变化,也包括时间的发展。

5.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宝贵经验。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时间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重要规律。 6.(1)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基础人的发展才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目的。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必须通过人的努力,是为了人的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为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全体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首要要求。同时要把人的发展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把人的发展作为衡量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是人的能力不断增强、人的自由度不断提高、人的个性不断丰富,最终实现每一个人都全面发展的最高理想。P14

7.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要在于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辩证的方法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要素、各个层面之间,在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鱼自然之间,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绝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抓其一点不及其余。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准则和形态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具体而深刻地坚持了事物相互联系和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以鲜活的时代内涵。P15

8. 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强调,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理论就是对实践的总结。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接受检验,同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P17

第一章 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针对世界的本原问题的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针对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的回答: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从古至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P20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是原因也在物质自身。P23

时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的持续性是无限的,它无始无终,无尽无休。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的广延性是无限的,它无穷无尽,无边无际。时间的无限性表明物质世界的永恒性,空间的无限性表明物质世界的唯一性,即物质世界是唯一现实的世界。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而具体事物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暂时的,在空间上是有界限的。P25

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阐述了人对物质世界的把握,分析了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全部客观关系。哲学要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就要探讨世界的本质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人的存在及其活动使客观世界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它们又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人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的存在方式奠定了科学的基础。P26

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在社会中进行,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为了深刻而全面地把握世界与人的关系,需要进一步了解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形式等。P26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对象特点,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意识有精神。因此,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P27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其中体现着人类的需要,目的和愿望。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承担着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并在其自身发展基础上,使社会这一客观物质形态得以从低级到高级演化发展,实践的主体能动性使实践的发展与主体即人的发展一致起来。人是实践的主体,人赋予实践以能动性,创造性;人对实践又有依赖性,需要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改造和发展。人类社会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只有从“物质实践”出发,才能科学地说明人类社会这一特殊的物质运动。这充分体现了实践活动的社会制约性。P32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客观的,而科学和哲学的任务就是要发现世界普遍联系的规律。发现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可以使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建立在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基础上,从而避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P33

新事物是指新产生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力量的,逐渐发展壮大的,要经历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的事物。

新旧事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为什么新事物是历史的必然?这是由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新事物的本质所决定的。首先,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方向,而旧事物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趋势的,丧失了必然性,新事物能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战胜旧事物。其次,新事物优于旧事物,拥有旧事物没有的特点。最后,在社会领域,由于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好要

求,从而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P35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但这种统一不是不变的。事物总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相互交替,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的。因此,有必要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和状态,即量变和质变。P36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新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引起新的质变,如此交替,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这就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P37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特别是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因(源泉,根本动力),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关键。也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的焦点。P39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实质,也是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P41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主观映像,体现了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对立统一。唯物辩证地理解意识本质的原理,既批判了否认意识客观内容的唯心主义,有批判了抹杀意识形式主观性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P45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P49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为什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真正动力?P50

a.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着人们去从事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

使认识不断发展和深化。 b.实践提供认识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的必要条件。 c.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基本的心理反映形式。P53

感觉是通过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

接联系。 知觉是多种感觉组合而成的整体,它能够反映出对象的具有可感性质的整体性结构和特

性。

表象是大脑对过去感觉和知觉的回忆和再现,使曾经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形

象的再现和重组。

4.真理之所以具有客观性,首先在于作为真理认识对象的客体具有客观性。人的认识只有在不附加任何外来的、主观臆测的成分,如实地反映了对象本身的真实面貌时,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而成为真理。P56

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并不是两种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真理只有一种,就是客观真理。任何真理,既是客观真理,同时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或者说,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P57

6.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P61

7.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P64

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为前提的。

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有价值的。

c.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式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8.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而是做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首先要一切从

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P65

9.要做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到底要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辨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的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P67

第三章 社会结构

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具有特定结构、功能和发展规律的有机系统,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P69

2、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自然界过渡到人类社会,劳动起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P69

3、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经济结构是基础,它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因而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P73

4、生产力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它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并使之满足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从根本上说,它解决的是人和自然的矛盾。由于生产力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因而生产力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其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统称为生产资料p74。

5、社会的经济结构总是以一定的类型存在着,故又称经济形态。P78

a、五种经济形态:原始公社的经济形态、奴隶主占有制的经济形态、封建地主占有制的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形态。

b、任何一种结构类型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时也具有作为社会经济结构的独特功能:

第一,它是生产力中的人和物结合起来的社会形式;第二,它又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结构,是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现实基础。 6、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在经济结构中,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劳动资料是人和自然界进行能量、物质、信息变换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杠杆,因而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也是以此为基础,同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相联系,是生产方式发展状况的现实体现p78。

7、国家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P80

8、政治结构反映的是各阶级或不同集团、阶层的经济利益。在政治结构中,政党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党是一定的阶级或阶层为了实现共同利益而期待、掌握或影响政权的一种政治组织。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才具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政党。

9、a、社会意识不同于意识,意识与物质相对应,而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相对应。 b、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 c、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包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是一个统摄人类社会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有机系统。

从意识的主体角度:社会意识可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从高低层次上看:社会意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从与经济结构的关系来看:社会意识又可分为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10、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外部世界的总体认识,因而比其他的意识形态更能表明人们对世界的总体认识。作为最抽象的、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哲学从一般原

则的高度,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并支配人们的思想意识。

第四章 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方

本身所固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在这个生产方式内部,二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也是不一样的。 P92

2.(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

的方向: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包括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及发展要求,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及水平。(生产力是生产关系产生的物质基础。不同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着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人类社会上任何一种生产关系都是与一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P94

(2)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P95

2.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P96 3.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P97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发展的始终。P99

5. 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P99 6. 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变化,构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之所以能成为基本矛盾,原因有三:

第一, 这两个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

层建筑概括了社会的基本领域,这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面貌,把握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基本上把握了整个社会形态;第二,这两个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同人类社会共存亡;第三,这两对矛盾的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和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规律)。P102

7.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社会革命,指的是促进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转变的社会运动,它是革命阶级为根本改变旧的社会经济基础及为之服务的上层建筑而进行的一系列社会斗争。列宁认为从马克思看来革命就是用暴力打破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破那些由于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时期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P105

8.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依据:P114

1)要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就是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一定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与评价

2)要坚持阶级分析的原则,即当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处的阶级关系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

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便开始利用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各个国家和地区,资本累积的具体形式是大不相同的,而对弄明土地的剥削则是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存在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绪论1.(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问题、变革现实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bktp3s2bw8iiwn479ix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