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必读(免费)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建立社会新秩序的工具或手段,主张围绕社会改造的“中心问题”来组织学校课程。 四、判断题

1.课程就是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答:错。它首先是指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其次,它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最后,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2.我国课程改革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杜威主张的活动课程。 答:错。“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分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部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学科课程既不对立,也不矛盾。作为学校课程的一种类型,它的开设,有助于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供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 3、潜在课程并不是真正的课程。(2001年判断题)

答:对。潜在课程,也叫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方式。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 4、学校课程中的学科就是科学。

答:错。学校课程中的学科和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科是根据学校的任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选择必须掌握的某门科学的基础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是某门科学中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学生发展成长中必须学习的内容,是经过教育学加工以后的产物,具有教育功能。而科学则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它不仅在叙述范围及性质上与学科不同,在叙述的程序上也不一样,科学是从一般理论的结构和原理出发,而学科则多是从具体事物和现象的描述开始,然后转向关系、定义、规律的揭示。 5、我国课程改革中的“活动课程”就是通常所说的课外活动。

答:错。我国课程改革中的“活动课程”源予课外活动,但又与课外活动不同。从课程上看,使课外活动正规化,列入教学计划;从内容上看,注意活动系列化;从参加者看,由部分学生扩展到全体学生,由自由参加,到必须但可自由选择内容参加。

五、论述题

1、国外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其趋势是什么? 答:(1)基本理念是:

①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为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提高儿童的基础学力仍然是各国课程改革首要的关注点。读、算能力和信息素养等是未来公民所不可缺的,基础学力是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的基础。使儿童具备基础学力是课程改革首要的目标。

②信息素养的养成。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社会,儿童应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能力。

③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思维与创新精神,需要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因此,各国课程改革都强调创造性开放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认为教育应该培养胸襟开阔、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公民。例如,日本在2000年3月召开教育改革国民会议,会议主席江琦玲於奈呼吁,日本需要拥有“以丰富的想像力、预见力为基础的,创造思想、新方法的能力”,“今后,如何培养创造力是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在这方面,为适应国际化的发展,外语教学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

此外,跨文化的理解与世界大同意识也是开放的时代所必需的。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发展,对别国文化的尊重、认同和欣赏显得越来越重要。教育应培养儿童对各种文化的理解,课程改革也强调跨文化意识。

④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各国课程改革普遍注重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价值观提培养和道德教育。

⑤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尊重儿童经验,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发展学习修改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关注点。 (2)课程改革趋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2002年论述题)

①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现代课程,超越了智力本位的课程观,强调通过课程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教育的完整性目标,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宗旨,从而实现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 ②强调加强基础。轻裘缓带提高公民基本素质和基本素质和基本学习能力,要求加强基础性、范例性,并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要求扩大理论知识的比重,克服传统学科课程学科间缺乏联系的问题,体现综合性;要求课程中充实现代科学的成果,删除陈旧的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③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才能和创造性。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自学能力,并尽量让学生观察、动手,手脑并用,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

④重视个别差异。各国课程设置都表现出较大的弹性,便于老师充分发挥创造性,便于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需要。 ⑤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

⑥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 2、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我国的课程改革大多是对原有的不合理的单一的课程结构,陈旧的缺乏理论尝试的教材内容,以及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精神的旧有课程模式的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集中体现了这些改革取向。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未来基础教育的课程应克服要么过分强调修改发民忽视应承担的责任,要么过分强调社会要求而忽视修改发展的片面性,追求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现代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将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统一实现。基础教育应使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实现个性发展,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开拓创造性,不仅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而且要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并为接受终身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类型结构单一的状况,设置多样化的课程类型,除学科课程外,还开设了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同时,给予选修课程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更大的空间。均衡科目结构,使传统佑护学科的比例适当降低,使得课程结构中各科目间的比例较为均衡,同时,有利于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增强地方和学校对课程的选择。

(3)在课程内容上,改变课程内容的敏繁、难、偏、旧的状态,既要体现内容的基础性,又要及时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的关系;既要精简内容,又要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及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等等。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等。改变为长期以来将接受学习的方式单一化、绝对化,甚至将其沦落为机械学习、死记硬背的状况,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教学中,老师讲授虽然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但主张老师能

够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的定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改变过去国家集中管理课程的善,赋予地方和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调动地方和学校主动开发和建设课程的积极性,增强课程对地方和学校的适应性。

(6)改善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的和全面的评价,鼓励在教学中采用多种评价手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有效手段。

第七章 教学理论 一、填空题

1、教学是(社会历史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

2、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工具之一。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

4、就教学的本质而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5、教学过程的内部发展的动力是老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6、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有领导的认识。

7、教学过程结构包括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五个阶段。

8、学生理解教材有两种思维途径,一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二是从已知到未知。

9、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和具有范式意义的教学结构。

10、高难度、高速度就是要利用(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11、教学中的注重联系的实际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规定的与实践相关的(活动性作业);二是学生本身的实际;三是社会实际。(2003年填空题) 12、教学进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13、研究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是(教学认识的方式)问题。 14、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15、赫尔巴特认为学生掌握系统书本知识的认识发展形式和程序阶段是(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16、现代教学策略实施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2005年填空题) 二、选择题

1、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

2、组织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1999年选择题) 3、提出高难度、高速度教学原则的是(赞可夫)

4、强调教学活动是间接经验的习得的是(主知主义)

5、认为教学是一种情意活动,是人性的表达的是(人本主义)

6、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感觉逐渐逼近事物,进而形成认识的是(夸美纽斯) 7、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不断改造,一切均来自经验”,“行”先与“知”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因此教学应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情景一问题一观察—解决一应用的是(杜威)

8、率先提出“教育永远具有教育性”的是(赫尔巴特)

9、可以强化学生社会交往意识和社会角色规范,培养学生的任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及团结合作精神,并获得一定的社会经验的是(合作学习) 三、名词解释

1.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2.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3.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1998年名词解释) 4.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符合科学要求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并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正确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该原则反映了教学具有教育性的特点,要求正确处理教学中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5.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教学既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及学科知识演进顺序进行,又要尽可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正确处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2001年选择题)

6.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该原则要求正确处理教与学关系。

7.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原则: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2000年填空题)

8.高难度、高速度教学原则: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利用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提出高难度、高速度的教学原则,就是要求利用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9.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2005年名词解释)

10.教学策略: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在现代教育意义下的教学策略,指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老师根据一定的情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1999年、2001年名词解释)

1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理论知识与客观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际联系中去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四、判断题

1.教学就是智育。

答:错。教学与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教学是智育的基本途径,但教学还可以促进德育、体育等全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不是仅仅完成智育。智育不仅仅通过教学来完成,还可通过其他途径来完成,如家庭、社会活动、课外活动等。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2.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

答:错。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是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3.教学是教师教的活动。

答:错。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 4.教学不等于课堂教学。

答:对。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课前准备、上课、作业练习、辅导评定等都属于教学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学既可以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各种直接交往活动进行,也可通过印刷物、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网络等远距离教学手段开展。

5.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 答:对。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应坚持教学为主,但是对学生的培养不仅要通过教学,而且要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各种形式。所以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必须与生活实践加强联系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应妥善地安排教学与其他活动,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6.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相同。

答:错。两者的获得方式是不相同的,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选择的经验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量的,且能充分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2001年填空题)

7.知识越多,智力越高。

答:错。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知识在能力发展中起基础作用。但当个体的知识在量上达到一定程度以后,量的增长对智力的发展不再起重要作用。知识虽多,但杂乱无章;知识的内容只偏重于某一方面,知识面窄;知识是通过死记硬背获得的,并未深刻理解;没有把握知识内在结构,缺乏迁移能力等等,这些都是知识不能增进智力的情况。知识与智力不是自动转化,只有当学生在学知识过程中,进行了心智操作,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智力。 8.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具有教育性”。(1998年判断题,原题为: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答:对。

(1)教学认识的教育性,首先表现在教学过程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

(2)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具有潜在的教育性。

(3)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的性质等对学生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9.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老师的作用并不重要。 答:错。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对教学工作全面负责的人,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必读(免费) 

建立社会新秩序的工具或手段,主张围绕社会改造的“中心问题”来组织学校课程。四、判断题1.课程就是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答:错。它首先是指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其次,它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最后,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7yjg9whcj4n25q6n2b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