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中生物知识点生物竞赛必备知识总结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5.13遗传的中心法则

转录 复制 DNA 逆转录 复制 RNA 翻译 蛋白质(性状)

5.14基因工程的基本内容

DNA 质粒 细胞 获取质粒 细菌 获取DNA 目的基因 质粒 提取目的基因 DNA 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 目的基因 DNA连接酶酶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重组质粒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DNA 重组质粒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细胞增殖 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目的基因产物

第41页

5.15基因分离定律中亲本的可能组合及其比数

亲本组合 基因型比 表现型比 AA×AA AA 1 显性 1 AA×Aa AA Aa 1 ∶ 1 显性 1 AA×aa Aa 1 显性 1 Aa×Aa AA Aa aa 1 ∶2∶ 1 显性∶隐性 3 ∶ 1 Aa×aa Aa aa 1 ∶ 1 显性∶隐性 1 ∶ 1 aa×aa aa 1 隐性 1 5.16基因分离定律的特殊形式

特殊形式 (一般形式) 显性相对性 并显性(MN血型) 复等位基因遗传 显性纯合致死 隐性纯合致死 单性隐性配子致 单性显性配子致死 伴性遗传 X上的致死效应 亲本组合 Aa×Aa Aa×Aa LM LN×LM LN 子代的基因型比 AA ∶Aa∶aa=1∶2∶1 AA ∶Aa∶aa=1∶2∶1 LM LM∶LM LN∶LN LN=1∶2∶1 子代的表现型比 显性∶隐性=3∶1 显性∶相对显性∶隐性=1∶2∶1 显性①∶并显性∶显性②=1∶2∶1 物种中存在三个以上等位基因,而每一个体只含两个等位基因或两个相同的基因,基因之间存在显隐关系或其它关系。如ABO血型的遗传:IA、IB对i为显性,IA对IB并显性。 Aa×Aa Aa×Aa Aa×Aa Aa×Aa Aa∶aa=2∶1 AA∶Aa=1∶2 AA∶Aa=1∶1 Aa∶a a =1∶1 显性∶隐性=2∶1 显性 显性 显性∶隐性=1∶1 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子代表现型与性别有关,形式多样,在后面有专题讨论。 见专题5.23 (P53) 5.17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一般特点

P F1 双显AABB × Aabb双隐 A显(AAbb) (aaBB)B显 AaBb双显 F1配子 AB F2 Ab aB ab 基因型 AB Ab aB ab AABB(双显) AABb(双显) AaBB(双显) AaBb(双显) AABb(双显) AAbb(A显) AaBb(双显) Aabb(A显) AaBB(双显) AaBb(双显) AaBb(双显) Aabb(A显) aaBB(B显) aaBb(B显) aaBb(B显) aabb(双隐) (9种 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 种类 4种 表现型

比数 双显∶A显∶B显∶双隐=9∶3∶3∶1 亲本为AABB×aabb时:10/16(9/16 + 1/16) 表现型同亲本 亲本为AAbb×aa BB时:6/16(3/16 + 3/16) 第42页

5.18遗传定律中各种参数的变化规律

遗传 定律 亲本中 包含的 相对性 状对数 1 2 自由组合 定 律 3 4 ?? n

F1 包含等 位基因 的对数 1 2 3 4 ?? n 产生的 配子数 配子的 组合数 表现 型数 F2 基因 型数 性 状 分离比 遗传定律的实质 分离定律 2 4 8 16 ?? 2n 4 16 64 256 ?? 4n 2 4 8 16 ?? 2n 3 9 27 81 ?? 3n (3∶1) (3∶1)2 F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F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3∶1)3 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3∶1)4 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 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3∶1)n 5.19自由组合遗传题的快速解法 方法一 示例

分离定律法 ①将自由组合定律分解成分离定律 ②根据亲本的基因型或表现型推出子代基因型概率或表现型概率 (或者根据子代的表现型比或基因型比推出亲本的表现型或基因型) ③得出最后结果 例1 基因型为AaBb(甲)和Aabb(乙)的亲本杂交,求子代中同亲本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率 AaBb×Aabb 解 ①分解成分离规律的杂交组合 Aa×Aa ②推出各组合的基因型概率和表现型概率 1/4AA 1/2Aa 1/4aa 3/4A显 ③计算结果: i 1/4a隐 1/2Bb 1/2bb 1/2B显 1/2b隐 Bb×bb 子代基因型为AaBb(同亲本甲)的概率是:1/2Aa×1/2Bb=1/4 子代基因型为Aabb(同亲本乙)的概率是:1/2 Aa×1/2bb=1/4 子代基因型同亲本的概率是:1/4+1/4=1/2 ii 子代表现型同亲本的概率是: (3/4A显×1/2B显)+(3/4A显×1/2b隐)=3/4 例2 用绿圆豌豆与黄圆豌豆进行杂交,得到子代四种豌豆:黄圆196,黄皱67,绿圆189,绿皱61。 写出亲本的基因型。(已知黄受Y、圆受R控制) 解 ①分解成分离定律的子代表现型 子代表现型比 黄(196+67)∶绿(189+61)=1∶1 圆(196+189)∶皱(67+61)=3∶1 ③得出结果 ②推出亲本的基因型 亲代基因型 Yy×yy Rr×Rr 亲本绿圆豌豆的基因型是yyRr,黄圆豌豆的基因型是YyRr 第43页

方法二 示例 解 方法三 示例 解

基因式法 ①根据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写出亲本和子代的基因式 ②根据基因式推出基因型 (此方法只适于亲本和子代表现型已知且显隐关系已知时) 番茄的紫茎(A)对绿茎(a),缺刻叶(B)对马铃薯叶(b)均为显性。亲本紫缺番茄 与紫马番茄杂交,子代出现了紫缺、紫马、绿缺、绿马四种番茄。求亲本的基因型和子 代的表现型比。 ①根据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写出亲本和子代的基因式(如图)。 基因式 紫缺 A-B- 紫缺 A-B- 紫马 A-bb × 紫马 A-bb 绿缺 aaB- 绿马 aabb (亲本) (子代) 基因式 ②根据基因式推出亲本基因型。 由于子代中有隐性个体出现,因此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紫缺)和Aabb(紫马)。 ③利用分离定律法推出子代表现型比(如图)。 3紫 1绿 1缺 1马 3紫缺 3紫马 1绿缺 1紫马 逆推法 ①因为子代的表现型比之和就是子代的组合数,所以根据子代的 组合数可推出亲本产生的可能的配子种数。 ②根据亲本可能的配子种数可推出亲本可能的基因型。再根据亲 本相关信息最后确定亲本的基因型或表现型。 番茄的紫茎(A)对绿茎(a),缺刻叶(B)对马铃薯叶(b)均为显性。亲本紫缺番茄 与绿缺番茄杂交,子代出现了3紫缺、1紫马、3绿缺、1绿马四种番茄。 求亲本的基因型。 ①推出亲本产生的可能的配子种数 由题意可知,子代的表现型比之和为(3+1+3+1),8种组合数,由此可知亲本产生的 配子种类为: 一个亲本产生4种配子,另一亲本产生2种配子(因为只能是4种配子 与2种配子的组合才有8种组合数,因为一方产生8 种配子,另一方产生1种配子的 组合不可能)。 ②推出亲本的基因型 要产生4种配子,基因型必为AaBb(双显性)。所以亲本紫缺的基因型为AaBb。 另一亲本只产生2种配子,因为表现型为绿缺,那么基因为aaBb。验证不错。 ①熟练运用三种方法可以进行口算心算,大大提高解题速度。 ②三种方法中“分离定律法”最适用,适合各种情况。提倡使用该方法。 ③后两种方法的应用需要一定条件,有一定局限性。 注 第44页

5.20自由组合定律中基因的相互作用

作用类型 特 点 举 例 香豌豆 P (白花)CCdd × ccDD(白花) F1 CcDd(紫花) F2 C-D-(紫花) C-dd(白花) ccD-(白花) ccdd(白花) 9/16 3/16 3/16 1/16 只有一种显性基因或无显性基因时表现为某一亲本互补 的性状,两种显性基因同时作用 存在时(纯合或杂合)共同决定新性状。 F2表现为9∶7 加强作用 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南瓜 P (球形)AAbb × aaBB(球形) 产生一种新性状,单独存在累加 时表现相同性状,没有显性F1 AaBb(扁盘形) 作用 基因时表现为隐性性状。 F2 A-B-(扁盘) A-bb(球形) aaB-(球形) aabb(长形) F2表现为9∶6∶1 9/16 3/16 3/16 1/16 不同对基因对表现型产生相同影响,有两种显性基因时与只有一种显性基因时重叠 表现型相同。没有显性基因作用 时表现为隐性性状。 F2表现为15∶1 一种显性基因抑制了另一种显性基因的表现。 显性 F2表现为12∶3∶1 上位 右例中I基因抑制B基因的表现。I决定白色,B决定黑色,但有I时黑色被抑制 一对基因中的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抑制作用。 隐性 F2表现为9∶3∶4 上位 右例中c纯合时,抑制了R和r的表现。 显性基因抑制了另一对基因的显性效应,但该基因本身并不决定性状。 抑制F2表现为13∶3 效应 右例中C决定黑色,c决定白色。I为抑制基因,抑制了C基因的表现。 荠菜 P (三角形果)EEFF × eeff(卵形果) F1 F2 EeFf(三角形果) E-F-(三角) E-ff(三角) 9/16 3/16 eeF-(三角) 3/16 eeff(卵形) 1/16 狗 P (白色)BBII × bbii(褐色) F1 BbIi(白色) F2 B-I-(白色) bbI-(白色) B-ii( 黑色) bbii(褐色) 9/16 3/16 3/16 1/16 家鼠 P F1 (黑色)RRCC × rrcc(白色) RrCc(黑色) 抑制作用 F2 R-C-(黑色) rrC-(浅黄) R-cc(白色) rrcc(白色) 9/16 3/16 3/16 1/16 家鸡 P (白色莱杭)IICC × iicc(白色温德) F1 IiCc(白色) F2 I-C-(白色) I-cc(白色) iiC-(黑色) iicc(白色) 9/16 3/16 3/16 1/16 F2表现型比 15∶1 12∶3∶1 作用类型 隐性上位 抑制效应 F2表现型比 9∶3∶4 13∶3 作用类型 互补作用 累加作用

F2表现型比 9∶7 9∶6∶1 作用类型 重叠作用 显性上位 第45页

高中生物知识点生物竞赛必备知识总结 - 图文

5.13遗传的中心法则转录复制DNA逆转录复制RNA翻译蛋白质(性状)5.14基因工程的基本内容DNA质粒细胞获取质粒细菌获取DNA目的基因质粒提取目的基因DNA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目的基因DNA连接酶酶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重组质粒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38gw70s9r75cln2zb7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