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上半年软件评测师上午题&答案
下午参考答案
试题一【问题1】
【问题2】 V(G) = 7 【问题3】
试题二【问题1】交易吞吐量:系统服务器每秒能够处理通过的交易数。
交易响应时间:是系统完成事务执行准备后所采集的时间戳和系统完成待执行事务后所采
16
集的时间戳之间的时间间隔,是衡量特定类型应用事务性能的重要指标,标志了用户执行一项操作大致需要多长时间。 【问题2】知识点包括:
随着负载增加,当交易吞吐量不再递增时,交易响应时间一般会递增。
当系统达到交易吞吐量极限时,客户端交易会在请求队列中排队等待,等待的时间会记录在响应时间中。 【问题3】数据库服务器资源使用不合理。
当并发用户数达到50时,数据库服务器CPU平均利用率(%)达到97.5%,属不合理范围。【问题4】 数据库端造成此缺陷的主要原因包括: 服务器资源负载过重; 数据库设计不合理;
数据库单个事务处理响应时间长;系统并发负载造成最终用户响应时间长; 有效的解决方案是:采用数据库集群策略,并注意配置正确。 【问题5】(1000000*2*80%)/(8*20*8*3600*20%)=1.74trans/s 即服务器处理\税票录入\交易的吞吐量应达到1.74trans/s
试题三【问题1】(1)分析程序规格说明的描述中,哪些是原因,哪些是结果。原因常常是输入条件或输入条件的等价类,而结果是输出条件。(2)分析程序规格说明的描述中语义的内容,并将其表示成连接各个原因与各个结果的\因果图\。
(3)标明约束条件。由于语法或环境的限制,有些原因和结果的组合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为表明这些特定的情况,在因果图上使用若干个标准的符号标明约束条件。
(4)把因果图转换成判定表,为判定表中每一列表示的情况设计测试用例。【问题2】
【问题3】
试题四 【问题1】
17
【问题2】
自顶向下的增殖方式 自底向上的增殖方式 混合增殖式测试
除增殖式组装方式外还有一次性组装方式 【问题3】 能。
测试的活动与软件开发同步进行
测试的对象不仅仅是程序,还包括需求和设计 尽早发现软件缺陷可降低软件开发的成本 试题五 【问题1】
测试准备成本 测试执行成本 测试结束成本 【问题2】
缺陷探测率=测试者发现的错误数/(探测者发现的错误数+客户发现并反馈给技术支持人员进行修复的错误数)
【问题3】
---------------------------2008年答案解析----------------------------------
试题(1)
在计算机体系结构中,CPU内部包括程序计数器PC、存储器数据寄存器MDR、指令寄存器IR和存储器地址寄存器MAR等。若CPU要执行的指令为:MOV R0, #100(即将数值100传送到寄存器R0中),则CPU首先要完成的操作是 (1) 。
(1)A.100→R0 B.100→MDR C.PC→MAR D.PC→IR 试题(1)分析
本题考查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
CPU中的程序计数器PC用于保存要执行的指令的地址,访问内存时,需先将内存地址送入存储器地址寄存器MAR中,向内存写入数据时,待写入的数据要先放入数据寄存器MDR。程序中的指令一般放在内存中,要执行时,首先要访问内存取得指令并保存在指令寄存器IR中。
计算机中指令的执行过程一般分为取指令、分析指令并获取操作数、运算和传送结果等阶段,每条指令被执行时都要经过这几个阶段。若CPU要执行的指令为:MOV R0, #100
18
(即将数值100传送到寄存器R0中),则CPU首先要完成的操作是将要执行的指令的地址送入程序计数器PC,访问内存以获取指令。
参考答案 (1)C 试题(2)
现有四级指令流水线,分别完成取指、取数、运算、传送结果4步操作。若完成上述操作的时间依次为9ns、10ns、6ns、8ns,则流水线的操作周期应设计为 (2) ns。
(2)A.6 B.8 C.9 D.10 试题(2)分析
本题考查计算机流水线基本工作原理。
流水线的基本原理是把一个重复的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子过程,前一个子过程为下一个子过程创造执行条件,每一个过程可以与其他子过程同时进行。流水线各段执行时间最长的那段为整个流水线的瓶颈,一般的,将其执行时间称为流水线的周期。
参考答案 (2)D 试题(3)
内存按字节编址,地址从90000H到CFFFFH,若用存储容量为16KB×8bit的存储器芯片构成该内存,至少需要 (3) 片。
(3)A.2 B.4 C.8 D.16 试题(3)分析
本题考查计算机中的存储部件组成。
内存按字节编址,地址从90000H到CFFFFH时,存储单元数为CFFFFH-90000H=
3FFFFH,即218B。若存储芯片的容量为16K×8bit,则需218/16K=24个芯片组成该内存。
参考答案 (3)D 试题(4)
CPU中的数据总线宽度会影响 (4) 。
(4)A. 内存容量的大小 B. 系统的运算速度 C. 指令系统的指令数量 D. 寄存器的宽度 试题(4)分析
本题考查计算机组成基础知识。
CPU与其他部件交换数据时,用数据总线传输数据。数据总线宽度指同时传送的二进制位数,内存容量、指令系统中的指令数量和寄存器的位数与数据总线的宽度无关。数据总线宽度越大,单位时间内能进出CPU的数据就越多,系统的运算速度越快。
参考答案 (4)B 试题(5)
利用高速通信网络将多台高性能工作站或微型机互连构成机群系统,其系统结构形式属于 (5) 计算机。
(5)A. 单指令流单数据流(SISD) B. 多指令流单数据流(MISD) C. 单指令流多数据流(SIMD) D. 多指令流多数据流(MIMD) 试题(5)分析
本题考查计算机系统结构基础知识。
传统地,串行计算是指在单个计算机(具有单个中央处理单元)上顺序地执行指令。CPU按照一个指令序列执行以解决问题,但任意时刻只有一条指令可提供随时并及时的使用。
并行计算是相对于串行计算来说的,并行计算分为时间上的并行和空间上的并行。时间上的并行就是指流水线技术,而空间上的并行则是指用多个处理器并发的执行计算。
空间上的并行导致了两类并行机的产生,按照Flynn的说法,根据不同指令流-数据流组织方式把计算机系统分成4类:单指令流单数据流(SISD,如单处理机)、单指令流多数据流(SIMD,如相联处理机)、多指令流单数据流(MISD,如流水线计算机)和多指令流多数据流(MIMD,如多处理机系统)。利用高速通信网络将多台高性能工作站或微型机互连构成机群系统,其系统结构形式属于多指令流多数据流(MIMD)计 算机。
参考答案 (5)D 试题(6)
内存采用段式存储管理有许多优点,但\(6) \不是其优点。 (6)A. 分段是信息的逻辑单位,用户不可见 B. 各段程序的修改互不影响 C. 地址变换速度快、内存碎片少 D. 便于多道程序共享主存的某些段 试题(6)分析
本题考查操作系统内存管理方面的基本概念。操作系统内存管理方案有许多种,其中,分页存储管理系统中的每一页只是存放信息的物理单位,其本身没有完整的意义,因而不便于实现信息的共享,而段却是信息的逻辑单位,各段程序的修改互不影响,无内碎片,有利于信息的共享。
参考答案 (6)C 试题(7)
在软件设计和编码过程中,采取\(7) \的做法将使软件更加容易理解和维护。 (7)A. 良好的程序结构,有无文档均可 B. 使用标准或规定之外的语句
C. 编写详细正确的文档,采用良好的程序结构 D. 尽量减少程序中的注释 试题(7)分析
软件的易理解程度和可维护程度是衡量软件质量的重要指标,对于程序是否容易修改有重要影响。为使得软件更加容易理解和维护,需要从多方面做出努力。首先,要有详细且正确的软件文档,同时文档应始终与软件代码保持一致;其次,编写的代码应该具有良好的编程风格,如采用较好的程序结构,增加必要的程序注释,尽量使用行业或项目规定的标准等。
参考答案 (7)C 试题(8)
软件文档按照其产生和使用的范围可分为开发文档、管理文档和用户文档。其中开发文档不包括 (8) 。
(8)A. 软件需求说明 B. 可行性研究报告
19
C. 维护修改建议 D. 项目开发计划 试题(8)分析
本题考查软件文档的分类和作用。软件文档在软件开发过程和运行维护中起着重要作用,比如文件可以提高软件开发过程的能见度,提高开发效率,便于协调软件的开发、使用和维护,另外也可对软件的运维和培训提供相关信息,便于各类相关人员之间进行交流。按照文档产生和使用范围,软件文件可分为开发文档、管理文档和用户文档,其中开发文档产生于软件开发过程,是前一阶段的工作成果体现,也是后一阶段工作的依据,用户文档是为用户准备的软件使用、操作、维护的资料。
参考答案 (8)C 试题(9)
软件维护成本在软件成本中占较大比重。为降低维护的难度,可采取的措施有 (9) 。 (9)A. 设计并实现没有错误的软件 B. 限制可修改的范围 C. 增加维护人员数量
D. 在开发过程中就采取有利于维护的措施,并加强维护管理 试题(9)分析
软件的可维护性、维护过程管理是否规范等对于软件维护成本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在软件开发阶段就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如编制相关软件文档、规范软件编码规范、进行充分有效的测试、组织阶段评审等,而在软件提交用户使用后,必须规范维护过程管理。另外,各过程中可使用相关的辅助工具软件。
参考答案 (9)D
试题(10)
关于软件著作权产生的时间,表述正确的是 (10) 。 (10)A. 自软件首次公开发表时 B. 自开发者有开发意图时
C. 自软件得到国家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认可时 D. 自软件完成创作之日起 试题(10)分析
著作权法规定,软件著作权自软件开发完成之日起产生。 参考答案 (10)D 试题(11)
李某大学毕业后在M公司销售部门工作,后由于该公司软件开发部门人手较紧,李某被暂调到该公司软件开发部开发新产品,2周后,李某开发出一种新软件。该软件著作权应归 (11) 所有。
(11)A. 李某 B. M公司 C. 李某和M公司 D. 软件开发部 试题(11)分析
因李某大学毕业后在M公司销售部门工作,后由于该公司软件开发部门人手较紧,李某被暂调到该公司软件开发部开发新产品,2周后,李某开发出一种新软件。该软件与工作任务有关,属于职务作品。所以,该项作品应属于软件公司所有。
法律依据:著作权法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职务作品,其权利属于该单位。\
职务作品人是指作品人或者设计人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作品的人。该作品的权利为该作品人所在单位所有。职务作品包括以下情形:
① 在本职工作中做出的作品。
② 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做出的作品。
③ 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1年内做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作品。
④ 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包括本单位的资金、设备、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等)完成的作品。
参考答案 (11)B
试题(12)、(13)
(12)是指把数据以及操作数据的相关方法组合在同一个单元中,使我们可以把类作为软件中的基本复用单元,提高其内聚度,降低其耦合度。面向对象中的(13)机制是对现实世界中遗传现象的模拟,通过该机制,基类的属性和方法被遗传给派生类。
(12)A. 封装 B. 多态 C. 继承 D. 变异 (13)A. 封装 B. 多态 C. 继承 D. 变异 试题(12)、(13)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封装是指把数据以及操作数据的相关方法组合在同一个单元中。而多态指同一个消息可以具有不同的响应。面向对象中的继承使得子类能够获得父类的属性和方法,如同现实世界中的遗传现象。
参考答案
(12)A (13)C 试题(14)、(15)
(14)以静态或动态的连接方式,为应用程序提供一组可使用的类。(15)除了提供可被应用程序调用的类以外,还基本实现了一个可执行的架构。
(14)A. 函数库 B. 类库 C. 框架 D. 类属 (15)A. 函数库 B. 类库 C. 框架 D. 类属 试题(14)、(15)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框架和类库的概念与区别。类库为应用程序提供了一组可以被使用的类,而框架除了提供类之外,还基本实现了一个可以执行的架构。函数库提供被调用的函数。
参考答案
(14)B (15)C 试题(16)
(16) 是一种面向数据流的开发方法,其基本思想是软件功能的分解和抽象。 (16)A. 结构化开发方法 B. Jackson系统开发方法 C. Booch方法 D. UML(统一建模语言) 试题(16)分析
本题考查软件开发方法基本概念。结构化开发方法是传统的、也是应用较为广发的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它基于数据流进行需求分析和软件设计,用抽象模型的概念,按照软件
20
2005-2010软件评测师真题%2B答案解析(word打印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