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产业经济学案例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有利于加速经济的增长。

第二,由于投入产出关联程度的差异,满足消费需求所带动的生产部门结构与消费结构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异。这表明考虑消费对生产结构的影响时,不能只考虑直接消费结构的差异,还必须考虑消费对生产的间接拉动差异。

第三,居民消费支出对农业、食品制造、化工和纺织业的生产诱发值较高,并不意味着农业、食品工业和纺织业等部门在总产出中的比重上升。道理在于:除投入产出差异外,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动,使一些部门对消费需求的依存度上升,而另外一些部门对消费需求的依存度下降。

第四,刺激经济增长宜在影响力系数比较大的部门或行业着手,但对需求因素作进一步分解表明,各部门的增长推动力各有不同。譬如,消费拉动作用较大的部门是化工、缝纫及皮革制品、纺织、机械设备修理、仪器仪表、造纸及文教用品、炼焦煤气及煤制品业;同时,缝纫及皮革制品、纺织业还对出口有较大的依赖。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器机械、其他工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等对消费和投资均有相近的依存度。而建筑业、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采选、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金属制品业则主要依赖投资推动。

案例讨论:

1.根据新的统计数据和有关公式,计算新时期我国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联表,并进行分析。

2.本文的案例表明,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联往往体现为一种技术上的联系,但技术大多服务于市场,因此就会受市场上交换关系的制约。从这个角度出发,你能得到什么样的体会?

3.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相比,我国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存在哪些不一样的地方?这种差异,对我国经济增长战略的制定有何影响?

案例9

案例名称: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案例适用:产业结构

案例来源:改编自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资料

案例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我国产业结构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一次发生在1989~1991年,短短三年时间的治理整顿是针对经济过热所进行的被动调整;另一次始于“九五”初期的1996年,这次调整是经济出现“软着陆”后所采取的主动调整。经过“九五”时期的努力,我国在成功抵御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积累反通涨和反通缩两方面经验、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我国“六五”以来的产业结构变化见表1。

表1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变化 GDP 年份 亿元 第一产业 亿元 2021 3809 37624 784055 58478 67885 74463 78345 81911 89404 12 57 1429 52 1447 15.88 11 1456 17.18 45444 1421 18.19 40493 1384 19.23 3861195 20.13 3721422 20.38 3367880 18.72 2852 21.28 3904 26.5 176构成(%) 31.1 626元 285第二产业 亿构成(%) 44.2 元 1573 4436 12113 25074 17947 20429 23029 25174 27036 29704 第三产业 亿构成(%) 24.4 “六五”时期(1981-1985)平均 “七五”时期(1986-1990)平均 0 “八五”时期(1991-1995)平均 6 “九五”时期(1996-2000)平均 1 1995 6445 145143.2 30.6 46.9 32.2 49.8 32.0 48.8 30.7 1996 49.5 30.1 1997 59.0 30.9 1998 49.3 32.1 1999 49.3 33.0 2000 50.9 33.2 1.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 “九五”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比“八五”时期下降3.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8%和8.1%。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的不同导致了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1996年的20.4 :49.5 :30.1 变为2000年的15.9 :50.9 :33.2。

对比改革开放以来的四个“五年计划”,可以发现:从“九五”时期年度间的连续变化上观察,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的变动规律互不相同:第一产业比重呈稳步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波动较小;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具体如下:

(1)第一产业比重始终呈下降趋势。中间两个五年下降幅度较大,由“六五”时期的31.4%下降到“七五”时期的26.2%,再由此下降到“八五” 时期的21%,几乎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九五”时期下降幅度略有缓和,5年下降2.1个百分点。

(2)第二产业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除“七五”时期略有下降外,“八五”和“九五”时期都呈上升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已由“六五”时期的44.2%上升为“九五”时期的49.8%。

(3)第三产业比重先升后降。前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由“六五”的24.4%上升为“七五”的30.6%,“八五” 时期继续上升为32.2%,“九五”时期则下降为32%。

2.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特点

“九五”期间,农、林、牧、渔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关系进一步得到调整,农业比重下降,林、渔业比重上升。在199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占58.4%,林、牧、渔业分别占3.5%、29.7%和8.4%;而到1999年,农业占57.5%,下降了0.9个百分点,林、渔业分别占3.6%和10.3%,分别上升了0.1和1.9个百分点。牧业比重为28.6%,有所下降。粮经比例成为种植业调整的主线。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播种面积由1995年的73.4% 下降为1999年的72.4%,棉花播种面积由3.6%下降为2.4%,而油料、蔬菜面积则分别由8.7%、6.3%上升为8.9%、8.5%。经过五年的调整,优质早稻、专用小麦、特用玉米、“双低”油菜、名特优水果和蔬菜正逐步走向产业化经营,大宗农作物向优质高产高效优势产区集中,种植业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迈步。

3.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特点

工业结构调整是“九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九五”前三年,受1992年以来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势头的影响,我国纺织、家电、化工等轻工业仍保持较快的发展,这期间轻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从1995年的42.2%上升为1998年的44.8%。自1998年起,针对亚洲金融危机、多数传统工业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和国内需求明显不足的困境,国家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力调整工业行业结构,特别是对传统的纺织、钢铁、石油、建材等行业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压缩、调整、改造。受此影响,“九五”后两年我国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开始上升,由1998年的55.2%上升为2000年的59.9%(参见表2)。

从40个工业行业大类增加值的比重变化上,也可看出“九五”期间我国工业产业结构的明显改善。1995年,位于工业增加值比重前三位的行业分别为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而到1999年,位于工业增加值比重前三位的行业则变为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000年电子通信、电力、电力机械等行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又有明显提高。工业统计资料反映,“九五”期间以电力、石油为主的能源工业明显加强,钢铁、纺织、建材等传统的原材料和加工工业明显萎缩,而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的信息产业迅速成长起来。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行业生产格局,同时也为其他行业和领域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促进了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程。

表2 “九五”期间轻重工业比重变化情况(%) 年2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份 000 轻442.2 41.8 43.2 44.8 42.8 工业 0.1 重557.8 58.2 56.8 55.2 57.2 工业 9.9 附注: 指标口径:1995~1997年为乡及乡以上全国工业企业增加值中轻重工业比重,1998年以后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的轻重工业比重;

数据来源:《工业统计快报》(1995~2000年各期)。 4.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特点

从几个大的服务行业来看,“九五”时期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的主要特点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比重明显下降而“其他服务业”比重迅速上升。1995年,“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占全部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7.5%,到2000年该比重下降为24.6%,下降了3.1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则由30.2%上升到35.2%,上升了5个百分点。另外,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增长缓慢以及金融机构效益不理想,导致“九五”时期“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和“金融保险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参见表3)。

表3 “九五”期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 年份 1991991991991992005 6 7 8 9 0 第三产100 100 100 100 100 100 业总计 运输邮17.17.16.16.16.16.电业 0 1 5 4 5 6 商业 27.27.26.26.25.24.5 2 7 1 3 6 金融保19.19.19.18.18.17.险业 4 7 7 6 3 9 房地产5.9 5.6 5.5 5.8 5.9 5.7 业 其他服30.30.31.33.34.35.务业 2 4 6 2 0 2 案例评析: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目前研究产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一种重要分类方法,也是许多国家进行国民经济统计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关于三次产业的分类,最早是费希尔于1935年在他的一本著作中提出的。费希尔认为,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可以将人类的经济活动分为三个产业,即所谓的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一般地,划分这三次产业的主要依据是:第一产业的属性是取自于自然,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狩猎业、渔业和林业等;第二次产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主要包括制造业、建筑业,通常还包括采矿业和煤气、电力、供水等产业。第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都是创造有形物质财富的生产部门,而第三次产业则被认为是创造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主要包括商业、金融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等。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的演进(主要是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从不同角度看有如下几种规律性:

从工业化发展阶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有如下几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五个阶段。产业结构的发展就是沿着这样的发展进程由低级向高级走向高度现代化的。

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

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

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从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看,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但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

经过九个“五年计划”,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但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的要求相比,特别是与发达国家走过的相应阶段相比,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仍存在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首先,农业的基础地位还比较脆弱,制约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较多。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粮食生产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格局。粮食生产不仅关系到居民生活,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但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如何在调整种植业结构的过程中,增强粮食安全观念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二是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下降,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也抑制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我国农业人口自1992年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以后连续5年保持了减少势头,而自1998年起,由于城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数量增多和乡镇企业进入全面调整时期,农业人口又开始上升。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工业化进程,对我国扩大内需、开拓广大农村市场十分不利。

其次,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大”而不“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这突出表现在工业企业组织规模小而分散,专业化水平较低;同时,产品结构不合理,多数行业的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1998年,我国520户国家重点企业年销售收入之和为26000亿元,折合3100亿美元,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两名(美国通用汽车、德国戴姆斯-克莱斯勒)年销售收入之和的98%。我国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机械企业达4.02万户,前300户的生产集中度仅为20%。我国煤炭工业在1999年关闭大量小矿井后,仍有企业4万家,每家平均年产原煤不足3万吨,国家94户重点煤矿的生产集中度不到40%。我国汽车工业现有120多家企业,1999年产量仅185万辆,只相当于国外一个中等汽车公司的产量。这种状况,极大地限制了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此外,我国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也十分突出,一般产品相对过剩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同时并存。在主要工业品中,有80%以上的产品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或严重不足,同时每年还要花大量外汇进口国内短缺产品。如冶金行业钢和钢材的生产能力已达到1.4亿多吨,1999年钢和钢材产量都是1.2亿多吨,生产能力只利用85%,但同时又要大量进口钢材。石化行业中低档次化工产品生产能力过剩,高档次产品又大量依赖进口,合成树脂自给率不足50%,合成纤维差别化率不足20%。机械行业多数产品档次低、质量不高,大型成套装备和关键产品不能满足需求。大型石油化工和大型化肥设备基本上要从国外成套进口。纺织行业棉纺压锭后仍有1/3属于相对落后的生产能力,毛纺和缫丝加工能力过剩,纺织品质量、档次、花色品种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尤其是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低,每年仍需进口各类织物60亿米,目前出口服装的面料一半要靠进口。

第三,我国服务业比重偏低,内部结构尚需进一步调整完善。与世界大部分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目前,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在60~80%,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40%左右,而我国2000

产业经济学案例

有利于加速经济的增长。第二,由于投入产出关联程度的差异,满足消费需求所带动的生产部门结构与消费结构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异。这表明考虑消费对生产结构的影响时,不能只考虑直接消费结构的差异,还必须考虑消费对生产的间接拉动差异。第三,居民消费支出对农业、食品制造、化工和纺织业的生产诱发值较高,并不意味着农业、食品工业和纺织业等部门在总产出中的比重上升。道理在于:除投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rbol16ozy38gut0yjp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