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读书笔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现代教师读本》读书笔记

教师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将蕴涵在优秀文化中的伦理价值汲取与提升出来,以此来影响、启迪新一代的心智,提升他们的道德人格境界。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心灵成长具有最为广泛、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力。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就是影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格境界。教育的方向性、目的性本身就是一个道德誓言。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之人格化的承担者,以关心下一代的福祉为职志,要为下一代的幸福而筹划与奉献。

教师是要在做中学习,在做中做人、成人,在做中转化人,所以,教师必须是一个有道德智慧的人。时代对教师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期待,自主成长型教师是教育全民化、信息化、终身化、学习化的内在呼唤教育经验表明,凡是优秀的教师无不是自主成长型的教师,自主成长是教师职业人最好的生存方式。职后教师要实现自主成长,就需要不断地扩展自己的心胸,提升境界,净化情操,成为一个既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又有专精的学科知识的教师,此外,教师还需要学习哲学,学习教育史,了解中外教育的思想精华以及教育的经验,并且在教育职场的实践中,逐渐地用这些哲学的、历史的知识来充盈自己、丰富自己,使之变成个人化的教育哲学的信念、理想和情操。

网络时代的教育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各种挑战和要求。知识的传递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生可以在网络世界中自由地获取各种信息。但选择什么样的信息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与生活质量,这要求教师首先要有选择有效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有效信息价值方向。同时,由于获取信息途径的多元和开放新兴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求师生更加民主和平等,也要求教师与学生学会相互尊重。师生关系不再是单向度的输出与输入关系,而是相互学习和创生的关系。

教育就是要推动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教育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器。教师要对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负责。教师也是一个成长中的人,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也需要在与学生的互动和双向影响中完善自己的知识和道德面貌。因而,教师与学生构成了一种相互提升、相互影响的关系。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指南》“他(教师)希望引导别人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别人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别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

的发展;因此他应该首先发展他本身的这些优秀品质……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他自己受了多大程度的教育和教养,在多大程度上使这种教育和教养成为他自己的财富,他就只能在这样大和这样多的程度上对别人发生培养和教育的影响,而且必然会发生这种影响……教育者的一个规则就是:要把自己在广泛的意义上培养好,那时你就必然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当你致力于教育别人时,不论是在教育活动的范围以内或在他的范围以外,同时要努力于自我教育。”

米歇尔·达贝尔认为,许多教师之所以采用单向交往,而不是双向交往,是因为教师有控制的需要,有恐惧感,或仅仅是因为相信学校就应该是这样的。教师主要关心的就是控制。正如埃尔伯所指出的,“许多教学行为实际上起源于一种无法保证的害怕事情四分五裂的恐惧。”在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和教学之后,他开始觉得这种恐惧是没有理由的。他发现在自己的教学中,即使一切没有按照计划进行,学生们也会重新发现——或发现某种新观念——并且继续从经验中学到某些东西。教师们所储藏的外部控制力量有多少是受这种潜在的恐惧驱使的呢?或许这种恐惧改变了课堂教学的交往,以至于完全剥夺了学生的权力;或许正是这种恐惧造成了非道德的交往。

专制式的课堂教学是相当普遍的。以往,人们很少怀疑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教育意义。今天我们不仅要思考“什么是课堂教学”,而且要进一步思考,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应该怎样展开他的教学,教师究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与牧师一样,教师会为得到真正的尊敬而兴奋不已,并且人们会把他看作多少有些荒谬可笑的人物。怀特海认为,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人可以理解所有关于太阳的知识,所有关于空气的知识和所有关于地球旋转的知识”,但却“看不到日落的光辉”。其原因就在于现代知识观下的课程其首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的”科学知识,实现对知识的占有,知识本身被当作是一种目的,人的情感、体验却被忽视了,人是不完整的。

后现代知识观为教师重新理解知识的价值提供了另一种视野,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不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教学不是学生单纯占有知识的过程,课程的意义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与知识相遇的情境。在这一情境中,教师帮助学生将知识作为探究的起点,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与知识进行对话,发展学生对于知识的

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新的文化,真正将人从知识的权威中解放出来,从而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创造中寻找人的“自由精神”,寻找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使每位学生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是知识的生成、创新过程、创新过程。“课程不只是传递知识的工具,也是创造和重新创造我们和我们的文化的工具。”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师生之间双向、多向建构,生成意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到重新构建,从外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如果教师外在于教育情境,那么无论他(她)表现得多么仁慈,总是以专制者的身份出现。“在教学中,这一点甚至表现为教师被近以强化心理学的美名装出一副对学生宽宏大量、温爱有加的姿态。因为没有能力从深层感受学生所体现的“他者”的差异,这积极的教态往往呈现矫揉造作状,有害于教学。即使在网络和后喻文化时代,教师可能不是知识的惟一传播者,但是,教师永远也推不掉和重任就是对未成年人的价值引导。

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总是隐含着自己对教育目标的理解,并且将社会目标化解成具体的教学目标。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杜威认为教育本身是没有目的的,教育活动的目的来自于社会和教育者。活勒把学校称为“德行的博物馆”,把教师称为“看守人”,看守人类值得为之努力奋斗的东西——对真理、美和正义的热爱。课堂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构成的特殊环境。教育者在这一环境中作为制度权威和社会代言人,通过一系列活动对受教育者影响。

(斯宾塞)“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变得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一个培养他们的友情的手段。” 摧残人的精神的,不是死亡、疾病、磨难和贫穷,而是对孤独和在这个世界上得不到爱的恐惧。只有既为人所爱而又能报以爱,我们才能体会到全长为人的完整性。

混沌理论认为,“凡是在接近混沌边缘的地方(有序在那里正面临着威胁),美看起来就似乎最为引人和真切。美是两个悬崖之间的狭窄小路;在一边,全部有序销蚀于混沌之中,在另一边,则是对称和有序的凝固世界。只有沿着这条危险的小路,美才能展现其形态。“没有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所以,教育必须承担激活个体生命的规定性中沉睡的可能性的任务,使之成为人可以意识到的需要。教师的一个主

要职责就是激活学生应该意识而未意识到的需要,促进他们认识自己是谁。在交往的师生关系中,“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和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上。”所以,教师的权威的真正来源是教师自身的魅力,它主要体现为教师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个人热情;引导受教育者将其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使受教育者学会工作、研究、发明,学会参与教育过程。”

一个有不是在被教育时受到教育,而是在感悟他人生命的经历、体能时受到教育的:他从中模仿、比较、反思、设计、行动、追求。所以,只有在师生生命的交融中,才能生长出健康的生命。教师要促进学生生命成长,重要的一点是能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为师。如果说教师职业是奉献的职业,那么,它真正的奉献之处就在于,将他的生命经验、感悟、体验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学生。单纯的知识传授不是奉献,而是谋生。

当教师敞开自己的心扉,述说自己的生命故事,与学生一起分享他特有的生命经历、生命体验时,他的教育历程也就开始了——学生从他的生命中, 受到启迪,获得动力,激活生命的潜能。许多教师从其自身从教的体验以及对自己颇有影响的教师的感悟中,都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不为师,方为师”。也就是说,当一位教师正值的“忘记”了他的教师身份,而以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展现在他的学生面前,当他的生命融入了学生的生命时,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才是可能的,这时的教育也才是有效的。

具有较高教育艺术的教师是以活生生的人出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充满激情、积极向上、开朗乐观,并以此来激励学生,感染学生;他们有情有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宽容学生,对学生平等、坦诚相待。学术精品中具有强大的文化的力量。什么是文化的力量?我认为是发自人性本身的、真诚地追求美好、追求团结在一起,追求人的比原有自然、自在的要更理想的环境的一种冲动。我们为什么需要学术中的文化力量,是因为人活着太需要支撑我们生命的东西,太需要为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得到鼓励和依据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寻找自己为人做事的原则,信念及至方式。……读无定法。挚爱为本。保持着每每读书时为断被激起的冲动、想象、思考和希冀,它们慢慢地、渐渐地便会在你的精神和人格上留下越来越深、难以磨灭的印记。教师是完全有理由感到幸福的。首先,教师在

创造性地处理课程、教材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成就感和幸福感。……当教师不是机械地重复教育内容,而是将自己的“力”加进了教材时,教育活动对他便不再是被动的、外在的,而是教师本性力量的流露。在宣讲自己的信念、表白自己的真情实意时内是最生动、最幸福的。其次,教师的幸福体现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上。教师通过教育将自己“拷贝”到学生身上,将自己的本质外化成无数的体外自我,教育的终结虽然以教师的隐退为标志,但教师的身体可以退出教育过程,精神却永远融入了学生的心灵,滋润着学生的未来生活。通过教育,学生再现了教师的素质,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反映着教师的影子,学生的成败都深切地牵动着教师的心灵。于是,师生通过这种内在的联系融成了一种生命共同体,学生的成长并不是对教师生命的剥夺,它是教师价值的实现,生命的肯定。还有什么东西比自我生命的增殖更让人幸福的呢?还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学生在校内外茁壮成长更让教师幸福的呢?

读书人:蔡鸣怡 2011年8月6日

读书笔记

《现代教师读本》读书笔记教师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将蕴涵在优秀文化中的伦理价值汲取与提升出来,以此来影响、启迪新一代的心智,提升他们的道德人格境界。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心灵成长具有最为广泛、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力。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就是影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格境界。教育的方向性、目的性本身就是一个道德誓言。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之人格化的承担者,以关心下一代的福祉为职志,要为下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ppif0tlyx0weks4q3c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