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边缘人格特征量表的修订及其信效度检验
作者: 李杰 吴明霞
来源:《心理研究》 2018年第5期
摘 要 目的:修订儿童边缘人格特征量表(Borderline Personality Features Scale for Children, BPFS-C)并进行信效度检验。方法:按量表翻译程序翻译成中文并对446名普通中学生进行施测,其中一半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另一半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并以人格组织量表、长处与困难问卷和自杀自伤量表为效标。选取重庆地区389名困境儿童和贵州地区373名留守儿童为被试,验证修订后的BPFS-C在困境和留守儿童样本中的因素结构是否与普通中学生相同。结果: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与原量表一致的四因素结构,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0.08%。普通中学生样本、困境儿童样本、留守儿童样本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普通:?掊2/df=1.86,RMSEA=0.06,GFI=0.91,AGFI=0.88,CFI=0.86;困境:?掊2/df=2.18,RMSEA=0.06,GFI=0.94,AGFI=0.91,CFI=0.91;留守:?掊2/df=2.66,RMSEA=0.07,GFI=0.92,AGFI=0.89,CFI=0.88)。修订后BPFS-C总分与各效标量表总分相关显著(r=0.69,0.51,0.28,p<
0.01)。全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0。结论:修订后的BPFS-C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儿童边缘人格特征的测量。
关键词 儿童边缘人格特征量表;信度;效度;儿童
边缘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是一种既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BPD的典型特征是在认知、情绪和行为功能上的神经缺陷,包括情绪不稳定,激烈、纠缠的关系,不切实际地恐惧被亲友抛弃,解离的思维,长期的空虚感,冲动,偏执思维和自杀的意念和姿势(APA,1994)。BPD除了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其无法适应社会环境外,因其冲动、自伤自杀的特征,BPD患者常常在冲动难以控制时发生犯罪,同时,患者常常有共病障碍、药物成瘾,破坏性极大。1980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Ш,DSM-Ш)正式引入并明确界定了BPD。Crick等人认为确实有一些儿童存在相当稳定的与成人BPD类似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上的趋势,并把它称作儿童边缘人格特征(Crick,Murray-Close,& Woods,2005)。
成人BPD治疗的高昂花费使得研究者开始关注儿童青少年BPD的早期识别诊断和干预。在1994年DSM-IV发布BPD诊断成人标准之后,有研究者将成人BPD诊断标准修改用于儿童青少年。随着2000年DSM-IV-TR的发布,第一次出现有关儿童青少年BPD诊断的陈述,即对于18岁以下的病人,其适应不良特征出现至少1年(成人标准为2年),并且是普遍的、持续的、不是因为受到某个特殊发展阶段的限制或者处于轴Ⅰ障碍发作期,就可以被诊断为BPD(Miller,Muehlenkamp,& Jacobson,2008)。然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手册第三版》(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 CCMD-3)目前仍未正式承认BPD这一诊断名
称,我国精神医学及心理学领域对BPD的研究较少(林万贵,2008),儿童青少年BPD的研究更是几乎处于空白。
在人格障碍中,BPD较为常见,成人BPD发病率大约占普通人群的1%-2%,儿童青少年BPD发病率数据结果虽然根据研究设计或样本的不同有所差异,但是整体上比成人BPD更高(Bernstein et al.,1993; Korenblum,Marton, Golombek, & Stein,1990; Sharp & Romero, 2007)。儿童青少年BPD的研究显示,这个群体具有自杀自伤、物质滥用、冒险行为等倾向,社会功能和心理健康受损严重(Kaess,Brunner,& Chanen,2014)。儿童青少年时期具有明显BPD特征意味着成年后BPD症状更加严重,预后更差。因此,若能够增加在青少年时期对边缘人格特征和障碍的研究,特别是早期评估,便可以帮助我们更早识别BPD,并辅以干预和保护性措施(Sharp,Ha,Michonski,Venta,& Carbone,2012)。
目前为止,国外儿童青少年BPD评估有其不足之处。第一个是评估主要是为成人BPD开发的分类化的精神病学诊断取向,仅仅关注临床症状,并没有考虑到边缘特征的整个范围。此外,样本主要集中在临床被试,他们更可能遭受共病障碍,也一直在接受治疗。同时,依赖于临床样本还会带来性别偏差,因为在童年期,男生比女生更可能出现在治疗机构,这些都会影响到评估准确性和结果适用性(Crick et al.,2005)。最后,大多研究采用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临床访谈的形式,对主试要求较高,需要经过专门训练,这类耗时耗力的测量方式在大样本研究中并不适用。
国外关于儿童青少年BPD的研究大多是将成人评估工具运用于儿童青少年,而儿童边缘人格特征量表(borderline personality features for children,BPFS-C;Crick et al.,2005)作为第一个专为儿童青少年设计的,具有年龄适应性内容的自陈报告式问卷,对于大样本的流行病学研究和针对适应不良人格功能的发展性研究来说非常实用,同时也减少了临床评估筛查时患者的负担。实证研究也表明其在临床或非临床样本中均具有良好的信效度(Chang,Sharp,& Ha,2011;Sharp,Mosko,Chang,& Ha,2011)。
国内对BP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如临床样本和大学生样本,儿童青少年样本几乎处于空白,所以本研究尝试在已有测量工具的基础上,以中国的社会文化为背景,修订出合理、精确和适用的BPFS-C中文版,为以后国内儿童青少年BPD早期识别诊断和相关研究提供可靠测量工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重庆和安徽两地各抽取一所中学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数据446份,有效回收率为74.33%。将数据随机分成两半,样本一为其中一半(n=223),用于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样本二为另一半,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并用全部446份数据计算效标效度和信度。
样本一:年龄范围15-19岁(M=17.05,SD=1.03),其中男86人(38.57%),女137人(61.43%)。
样本二:年龄范围15-19岁(M=17.00,SD=1.02),其中男78人(34.98%),女145人(65.02%)。
样本三:向重庆共10个区县的困境儿童(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青少年)发放问卷422份,回收有效问卷389份,有效回收率为92.18%。年龄范围10-18岁(M=13.60,SD=1.90),其中男187人(48.07%),女199人(51.16%),3人未填性别(0.77%)。
样本四:在贵州某中学发放问卷450份,回收其中抚养方式为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由祖辈、亲戚或自己抚养的留守儿童有效数据373份,有效回收率为82.89%。年龄范围12-18岁(M=15.25,SD=1.27),其中男173人(46.38%),女200人(53.62%)。
1.2 工具
1.2.1 儿童边缘人格特征问卷
BPFS-C是由Crick、Murray-Close和 Woods于2005年修订了人格评估问卷(personality assessment inventory,PAI;Morey,1991)的边缘人格障碍分问卷而成,适用年龄范围为9-18岁,共24个条目。它是自陈量表,用于评估边缘人格障碍的核心维度,包括情绪不稳定、身份认同问题、消极人际关系和自我伤害(冲动),每个维度各6个条目,有4个反向计分条目。问卷要求被试仔细阅读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描述的题干,选择符合自己情况的选项,量表的计分方式为5点计分(1=从不、2=偶尔、3=有时、4=经常、5=总是),得分越高,边缘人格特征越严重(Crick et al.,2005)。研究表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
1.2.2 人格组织量表(inventory of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IPO)
IPO是由Clarkin和Kernberg(1995)编制,用于评估人格结构。本研究采用马哲(2014)修订的版本,共28题,5点计分,分为三个维度,包括身份认同紊乱、原始防御机制和真实性检验。其研究中指出,IPO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3,一个月后的重测信度为0.86,并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
1.2.3 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
Goodman(1997)编制了该问卷,用于评估儿童青少年的情绪行为。问卷共25题,包括5个维度: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和亲社会行为,前4个维度相加即为困难总分。国内研究表明,该问卷的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良好(杜亚松,寇建华,王秀玲,夏黎明,邹如皓,2006)。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4。
1.2.4 自杀自伤量表(suicidal ideation and non-suicidal self-injury, SI NSSI)
儿童边缘人格特征量表的修订及其信效度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