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期末复习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3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111)

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②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③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④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3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P11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35.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P114)

①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②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③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④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 ⑤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P118)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7.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P124)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

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

6

况的规律。

38.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39.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P131)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40.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P133)

①一般来说,社会基本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规定和制约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

② 在社会发展过程的矛盾系统中,各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存在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区别。 社会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在社会发展过一定阶段上起主导作用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社会非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社会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 在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变化,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会朝着两个方面转化:一是社会主要矛盾双方的内容发生一定变化;二是矛盾地位发生变化,原来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从属地位的矛盾,而原来的某个非主要矛盾则上升为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

41.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2.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43.科技革命的作用(P145)

①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技发展使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大大地改变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例,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智能机器代替

部分脑力劳动,使人们的劳动方式经历了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新的技术革命在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的同时,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化重日益提高。

7

②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③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44.唯物史观在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时所坚持的原则(P148) ①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 ②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45.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作用(P150)

①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6.根据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历史特征和阶级特点,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47.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存在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48.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49.货币具有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50.价值规律(P166)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51.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P167)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5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关系及其作用(P168)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8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5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P170)

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③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54.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55.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经历的阶段(P193)

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阶段是售卖阶段,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56.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57.(P206)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

第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第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第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第四,政党恶斗相互掣肘,决策效率低下,激化社会矛盾。

58.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59.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P215) ①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②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③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④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竞争相比,具有一些些新特点。在竞争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是为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不断扩大资本的积累,而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则是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在竞争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如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等,以战胜对手,而垄断条件下的竞争除了采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

9

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激烈;在竞争范围上,自由竞争时期,竞争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而且主要是在国内市场上进行的,而在垄断时期,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经济领域的竞争多种多样,而且还扩大到经济领域以外进行竞争。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60.垄断利润的来源(P217)

①垄断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 归根到底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②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

③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④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从国外获取利润

⑤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人。 6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P228) ①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②贸易全球化 ③金融全球化

④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6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P233)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②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③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④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⑤政治制度的变化 63.新变化的原因(P237)

①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力量。

③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④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64.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的表现(P246) 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0

②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化。

③资本家阶级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运行,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

65.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P247)

①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替代。 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③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66.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P282)

①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②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③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67.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P295) 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③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68.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P311)

①从时间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终理想与阶段性理想的关系。 ②从城市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 ③从范围来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也是全人类理想与全体中国人民理想的关系。

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期末复习资料

3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111)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②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③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④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g13g9gmcc9sc9l3ppnv1xep036fj7019e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