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自考组织行为学(2016版教材)复习资料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①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信息互相结合的时候,人们总会倾向于关注最前面的信息。

② 近因效应:指人们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会冲淡过去获得的印象,并对以后对该对象的社会知觉产生强烈的影响。

③ 晕轮效应:指人们在知觉过程中,常从货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进而扩展到全部的或好或坏的整体印象。

④ 投射效应:假定相似,通常指人们通过将自己的品质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的关于他人的印象。

⑤ 心理定势:人们在认识特定对象时心理的准备状态。

⑥ 对比效应;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进行知觉时,人们总会不自觉地将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而不考虑客观的标准。

⑦ 刻板效应:指对某一类事物或人产生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具有概括性的、笼统的印象。 五、归因理论与倾向 (一)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人们利用相关信息资源,对自己或他人的举止进行分析、判断并推论其原理的过程。

1.海德的恒常原则归因理论 海德是归因研究的创始人

认为该行为的发生是由于情境因素导致的,即属于自己空和范围之外的因素引起的,成为外部归因;另一种是把行为发生的原因归为个人自身的因素,既属于自己控制范围之内的因素,称为内部归因。 2.凯利的三要素理论

(1)特殊性(2)共同性(3)一惯性 3.罗特的控制理论 (1)内控者 (2)外控者 (3)控制源的影响 4.韦特的成就归因理论

在他看来,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与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原因,他将这四种原因划分以下三大维度。

16

(1)控制点维度 (2)稳定性维度 (3)可控性维度 第四节 个性与行为 一、个性概述

(一)个性的概念:个性是个体拥有的,并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存在于个体的生理素质基础之上,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

个性包括相互联系的两部分:一是个性倾向性;二是个性心理特征。 (二)个性的特征

差异性、倾向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 二、气质与行为(相关的点、不同气质类型的特点)

气质是天赋心理特征的表现,与其他心理特征相比,具有更强的稳定性。

气质定义:人们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类型:

1、胆汁质:情感发生得很快而强烈,并带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具有外倾性。最突出特点是具有很高的兴奋性和较弱的抑制过程,多数是热情而性子急得人。

2、多血质:这种人热情活泼、机智灵敏、动作迅捷,其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都具有很高的灵活性。

3、黏液质:这种人待人处事心平气和,并且沉着冷静,很强的忍耐力,能较好地克制自己的情感冲动,较少发脾气。

4、抑郁质: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经常多愁善感,容易神经过敏。这类人观察问题比较深刻细腻,善于觉察到别人不易察觉的细小事物。 三、能力与行为

能力的定义:指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而在主观方面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一)能力的分类: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二)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社会实践、个体因素 四、性格与行为

17

性格的定义: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习惯化的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1、依据心理活动的优势性,可以将性格类型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三种。 2、依据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划分的性格类型:外倾型和内倾型。 3、依据个体独立性划分的性格类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4、五重性格特征是:外向与内向、情绪适应性、易相处性、谨慎程度、接受新经验的开放度 性格的培养

自我教育能力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及自我执行 五、情绪与行为

(一)情绪的概念:情绪指的是个体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的状态。 (二)情绪的特征

1.情绪的非自发性 2.情绪的短暂性

3.情绪是一种主观意识体验 4.情绪会产生生理唤醒

(三)情绪的维度划分:情绪的种类、情绪的强度、情绪的频率和持久性 (四)工作中的情绪管理

1.情绪劳动:是指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状态

2.情绪智力 是由萨罗威和梅伊尔于1990年正式提出情绪智力这一概念

1.自我意识:体会自我情感的能力 2.自我管理: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冲动能力 3.自我激励:面对挫折和失败坚持不懈的能力 4.感同身受:体会他人情感的能力 5.社会技能:处理他人情绪的能力 情绪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 1、选聘员工 2、决策 3、创造力 4、激励

18

5、领导力 6、谈判

第五节 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 一、组织承诺

(一)组织承诺的内涵:组织承诺也叫作“组织认同感”“组织归属感”,使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情绪依赖及参与程度 (二)组织承诺的三因素 感情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 (三)建立组织承诺 1.建立高情感承诺 2.建立财务类的持续承诺 二、组织公民行为

(一)组织公民行为的含义及特点

1.组织公民行为的含义:组织公民行为是指个体的行为是自主的,并非直接或是外显地由正式的奖惩体系引发的,一般包括无私并主动地帮助他人、主动参与组织活动、承担超过常规的任务等。

2.组织行为的特点:

第一,人们除了致力于实践活动的规定事项外,还会经常主动自发地付出额外的心力,从事一些直接或间接有利于组织的事情

第二,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自我裁量的自动自发行为 第三,组织公民行为的出现与正式的报酬并不直接相关 第四,组织公民行为对于组织长期效能及成功运作有关键性作用 (二)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

第一,它是一种自愿的合作行为,能自觉维护整个组织的正常运行,减少矛盾和冲突 第二,它能使得组织所拥有的资源摆脱束缚,投入到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之中 第三,它能促进普通员工及管理人员生产效率的提高 第四,它能有效协调团队员工和工作群体之间的活动

第五,它能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组织的吸引力和留住优秀人才的能力 第六,它可以在无形中影响组织的绩效。 第三章 群体行为基础

19

第一节 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含义

群体介于组织与个体之间,是指两个以上相互交往、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达到特别的目的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即由若干个组成为实现组织目标和利益而相互信赖、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以一定的行为规范约束其成员的人群结合体。 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能更全面把握群体的含义: 1、群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 2、群体具有稳定的结构。 3、群体成员有着相同的目标。 4、群体成员有着共同的利益。 二、群体的类型

(一)按照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二)按照成员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三)按照群体的规模大小,可以把群体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四)按照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可以把群体分为假设群体和实力群体

(五)按照群体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分为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 (六)按照群体的开放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开放型群体和封闭型群体 三、群体的作用 (一)完成组织任务 (二)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 (三)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 (四)协调人际关系 (五)促进成员间的相互激励 四、群体发展阶段

(一)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塔克曼和詹森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历五个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阶段和中止阶段。

(二)间断─平衡模型 鲍姆加特纳和琼斯提出

间断─平衡模型适用于描述临时性工作任务群体的发展变化情况,而不适用于长期的工作群体和非任务性的群体。

20

自考组织行为学(2016版教材)复习资料 - 图文

①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信息互相结合的时候,人们总会倾向于关注最前面的信息。②近因效应:指人们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会冲淡过去获得的印象,并对以后对该对象的社会知觉产生强烈的影响。③晕轮效应:指人们在知觉过程中,常从货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进而扩展到全部的或好或坏的整体印象。④投射效应:假定相似,通常指人们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fd5x02pz17u3cm9b9nu86wqu5roxb0038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