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沈德龙 姜 昕 李 俊

农业部微生物肥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微生物肥料又称接种剂,生物肥料、菌肥等,是指含有特定微生物活体的制品,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植物养分的供应量或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及农业生态环境。它具有制造和协助作物吸收营养、增进土壤肥力、增强植物抗病和抗干旱能力、降低和减轻植物病虫害、产生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刺激和调控作物生长、减少化肥使用、促进农作物废弃物、城市垃圾的腐熟和开发利用、土壤环境的净化和修复作用、保护环境,以及提高农作物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等多方面的功效,在可持续农业战略发展及在农牧业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一、国内外微生物肥料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微生物肥料的发展概况

1、根瘤菌剂是最早研发的产品,已在全世界范围推广应用。 据统计,至少有70多个国家生产和应用豆科根瘤菌剂,生产应用规模较大的国家有美国、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意大利、奥地利、加拿大、法国、荷兰、芬兰、泰国、韩国、印度、卢旺达等。在美国、巴西等大豆种植的主要国家,根瘤菌接种率达到了95%以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对豆科牧草的接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的其他豆科作物也逐步扩大适宜的根瘤菌接种应用范围。世界各国一直在研究与豆科作物及其品种相匹配的优良根瘤菌生产用

1

菌株,根瘤菌剂产品在稳步提高。为保证根瘤菌剂的产品质量,各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强化产品的监督管理。

2、固氮细菌、解磷细菌和解钾细菌等的研究不断深入,产品应用逐步扩大。

除根瘤菌以外,许多国家在其它一些有益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前苏联及东欧一些国家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固氮菌肥料和磷细菌肥料的研究和应用,代表性的菌种为圆褐固氮菌和巨大芽孢杆菌。他们和前捷克斯洛伐克、英格兰及印度的研究固氮菌的工作者证实,这类细菌能分泌生长物质和一种抗真菌的抗生素,能促进种子发芽和根的生长。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一些国家对固氮细菌和解磷细菌进行了田间试验,所得结果之间迥异,引起科学家对其作用的争议。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固氮螺菌与禾本科作物联合共生的效果显著,已在许多国家推广应用。总结20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田间试验结果证明,固氮螺菌接种在土壤和气候不同的地区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在60%~70%的试验中可增产5%~30%;此类菌剂促进生长的主要机制是产生能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具体表现在促进根毛的密度和长度、侧根出现的频率及根的表面积。

(二)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发展概况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应用和国际上一样,也是从豆科植物上应用根瘤菌接种剂开始的,并且在上世纪50—60年代期间,根瘤菌剂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微生物肥料产品,其中大豆、花生、紫云英及豆科牧草接种面积较大,增产效果明显。紫云英根瘤菌在未种植过紫云

2

英的地区应用,紫云英产草量可成倍增长。大豆接种根瘤菌每公顷可增产大豆 225~300kg,花生根瘤菌可使花生增产 10%~50%。豆科作物从根瘤菌中获得的氮素约占其一生所需氮素的 30%~80%,而且豆科根瘤固定的氮素大部分可为植物吸收利用。在保证作物产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产品品质亦相应提高,环境效益更是不可估量。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根瘤菌菌剂质量与应用效果、生产成本等问题未能很好的解决,目前我国花生、大豆等作物的根瘤菌接种面积尚不足其播种面积的 1.0%。

其他的微生物肥料产品的研发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从原苏联引进自生固氮菌、磷细菌和硅酸盐细菌剂(当时俗称为细菌肥料),60年代又推广使用制成的“5406” 放线菌抗生菌肥料和固氮蓝绿藻肥;70~80年代中期,又开始研究VA 菌根(现也称为AM菌根),在改善植物磷素营养条件和提高水分利用率方面,效果显著;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农业生产中又相继应用联合固氮菌和复合菌剂作为拌种剂;近几年来又推广应用由不同的菌剂与有机、无机复合的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料做基肥施用。

二、我国微生物肥料的行业现状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究、生产和应用已有60多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3次大的起伏,目前正处在第4次发展阶段。前几次起伏原因主要是没有行业标准,导致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另外一点是微生物肥料产品没有纳入肥料管理系统,以致每次发展的时间不长。目前,微生物肥料发展势头很好,该行业的总体情况可概括为:

3

1、基本形成了微生物肥料产业,约有500个企业,年产量达到400万吨,己逐渐成为肥料家族中的重要成员。获得农业部临时登记证的产品近500个,其中已有200多个产品转为正式登记。

2、产品种类繁多。在农业部登记的产品种类有12个,包括固氮菌剂、硅酸盐菌剂、溶磷菌剂、光合菌剂、有机物料腐熟剂、复合菌剂、微生物产气剂、农药残留降解菌剂、水体净化菌剂和土壤生物改良剂(或称生物修复剂)、复合生物肥和生物有机肥类产品。

3、微生物肥料使用菌种种类不断扩大,所使用的菌种早已不限于根瘤菌,即使是根瘤菌种类也达10多种。其他的诸如各种自生、联合固氮微生物,纤维素分解菌,PGPR菌株等,据统计,月前使用菌种已达到 100多种。

4、使用效果逐渐被农民等使用者认可。微生物肥料的应用效果不仅表现在产量增加上,而且表现在产品品质的改善、减少化肥的使用、降低病虫害的发生、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等方面,应用面积不断扩大,累计达2,000多万hm2。

5、质量意识开始深入人心,质检体系初步形成。农业部于1996年将微生物肥料纳入国家登记管理范畴,对微生物肥料的生产、销售、应用、宣传等方面进行监管。至今农业部微生物肥料质检中心已举办了14期标准和技术培训班,发表了有关标准、产品质量、应用误区等文章,使社会各界的产品质量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

6、少数产品开始进人国际市场,主要是硅酸盐菌剂产品、复合菌剂和生物有机肥产品出口到澳大利亚、泰国、印度等国家。

4

7、国家产业政策对行业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和支持,在科研资金支持力度和产业化示范项目的建设上的立项都是空前的。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微生物肥料具有品种种类多、应用范围广的特点,龙其是在研制开发微生物与有机营养物质、微生物与无机营养物质的复合而成的新产品方面,处于领先的地位。这些产品目前在我国已形成较大生产规模,在降低化肥使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和减少化肥过量使用导致环境污染方面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微生物肥料行业标准建设

纵观我国微生物肥料几十年来的兴衰过程,究其原因,其中缺少国家或行业标准和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是其主要的因素之一。虽然在1959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提出过“商品菌肥质量标准要求”,但限于当时条件,这个质量标准不高也不够全面,再者是学术单位提出的规定,没有上升到标准层面,缺乏法律性,对微生物肥料生产很难起到监督和制约作用,致使一些质量低劣菌肥流入市场,盲目应用,不仅影响微生物肥料的使用,浪费人力、物力,甚至还有可能将某些病原菌作为菌肥生产使用,危害人民健康,污染环境,造成严重后果。

为了使我国微生物肥料生产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杜绝伪劣产品进入农田。农业部于1992年开始将微生物肥料标准的制定纳入议事日程,1994年5月31日农业部颁布了我国第一个微生物肥料标准(NY 227-1994 微生物肥料),是我国微生物肥料领域的第一个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其颁布实施对整顿我国微生物肥料市场、打击假劣产品,

5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沈德龙姜昕李俊农业部微生物肥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微生物肥料又称接种剂,生物肥料、菌肥等,是指含有特定微生物活体的制品,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植物养分的供应量或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及农业生态环境。它具有制造和协助作物吸收营养、增进土壤肥力、增强植物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672o9atx379c964hv5q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