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ellis全文翻译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H.布朗在《语言教和学的原则》的第一章中做了一个非常不同的概述,(Prentice Hall 1980),布朗把二语习得放在了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说明了什么是语言,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这些不同的学校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影响,这有助于没有其他领域背景的读者接近二语习得。

第二章 第一语言的作用

引言

二语言习得受学习者第一语言的影响非常之强,这是一个非常盛行的看法,最支持这样看法的是学习者在说第二语言的时候都有一个“外国”口音,当一个法国人说英语时,他的英语听起来像法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也影响其他语言成分的学习如词汇和语法,这可能缺乏直接的证据,但是多数语言学习者和教师将验证它。

第一语言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是负面的,这也是一个比较盛行的看法,认为第一语言阻碍第二语言的学习,第一语言的特征会迁移到第二语言,事实上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常常被看成是战胜第一语言影响、慢慢用目的语的特征来代替侵入第二语言的第一语言特征以的最大限度的接近目的语的过程。科德Corder(1978a)曾把这种观点称作“重构过程”,这种观点建立在一般学习理论之好上,我们下一节再讨论。

如果按盛行的看法,第一语言干扰第二语言的习得,那么二语习得研究怎么确定母语的作用呢?研究资料的显示相当不认同第一语言普遍存在于二语习得,另一方面却支持了上面所说看法: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说学习者的两种语言永远不会和谐相处,而是不断的斗争,这一斗争不只是限于认知时间,还持续到整个学习记忆知识阶段。(Marton 1981:150) 另一方面,否定了上面盛行的看法,并且第一语言的作用如果不是完全否定,至少已经降低到最小。

……我们的在自然条件下习得第二语言句法结构的数据证明在这一语言方面干扰不是主要的因素……我好像必须放弃把干扰看成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必然想象这种观点了。(Felix 1980b:107)

为了理解对第一语言作用的看法为何如此不同,我们必须考察Felix所说的“干扰观点”的革命。他起源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对比分析假设阶段,和接下来对这一假设在理论上和经验上的反对阶段取得了发展,这一章将追随这些发展,反映过去三十多年历史的变迁,将以重新评价“干扰”结束,即又一次的认为第一语言在二语习得中有重要作用。现在的发展将在第8章讨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为了理解第一语言在早期的重要作用,必须理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原则,上至19世纪60年代末,语言学习的观点来源于一般的学习理论,几乎没有二语习得研究以真实的语言和学习者的输出为基础,也很少有人试着经验性的考察二语习得过程,心理学的重要学府认为多数语言学习的讨论都是行为主义的,这些讨论中有两个关键的词:“习惯”和“偏误”。

习惯

行为主义心理学从解释特殊刺激下有什么反应的行为开始,对学习者不同的刺激产生不同的反应,这些反应可以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也可以是有规律的,一个特殊的刺激和一个特殊反应结合组成一个“习惯”,这些有规律的行为类型是心理学家如Watson(1924)、Skinner(1957)首先开始研究的,他们想知道习惯是怎么形成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习惯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它是看得见的,依据Watson的观点,心理调查只存在于可触的客观事物和可测的行为中,他否认体内神经机制的存在,认为那是“迷信”和“巫术”。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习惯是自动的,他们是在无意识的条件下自发的,并

且很难消除,除非环境变化促使它形成的刺激消失。

当一个特别的刺激有规律的变成一个特别的反应,那么一个习惯就形成了,关于这一结合怎么发生有很多的理论。Watson的传统行为主义认为刺激引出了反应,如果刺激经常出现,反应不断出现,最后达到了自动化。Skinner的新行为主义对习惯怎么发展有一个很不同的解释,他降低了刺激的重要性,因为不是总能够找到引起某一行为的刺激,同时他却强调反应的重要性,他认为是反应加强了行为并帮助强化了刺激与反应的结合,那么可以通过模仿(学习者足够经常的模仿刺激行为以使他成为自动行为)或者通过强化(根据学习者的反应是否恰当来奖励或惩罚他们直到恰当的反应出现)学习习惯。

习惯形成的理论是一般的学习理论,他们可以应用于语言学习,孩子习得第一语言就是模仿成人的语言并努力使用语言,如果他们说对了,大人会夸奖他,说错了,大人会纠正他,孩子从而才掌握了母语,孩子以这样的方式建立他们要学习的语言所包含的类型或习惯知识。他们也认为二语习得也是这样进行的,学习者通过模仿和强化来确认构成第二语言习惯的刺激—反应。当学习任务可以分解成一系列的刺激—反应,这些刺激—反应可以成系统的练习并且可以在一个时间掌握,那么语言学习不管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多数会取得成功。

不管心理学家描述的在Watson和Skinner提出的理论框架中可行的学习行为类型是否在真的会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习惯形成理论一直主导着有关第一和第二语言习得的讨论。它吸引人的主要原因是为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怎么侵入二语习得过程提供了一个理论解释,也就是说,除了把二语习得作为习惯形成并描述了它的大致状况,还解释了第二语言学习者为什么会犯错误。

偏误

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旧的习惯会影响新习惯的学习,因此,在二语习得中,“当第一语言阻碍第二语言的顺利习得,语法装置就在头脑中起作用了。”(布莱特和McGregor1970:236)。在行为主义解释二语习得中“干扰”是一个中心概念。 干扰是由前摄抑制(就是以前学习的东西阻碍新习惯的学习,人们设想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和第一语言不同的形式会遇到困难)造成的,就是以前学习的东西阻碍新习惯的学习。在二语习得中表现在,一个相同的意思,第一和第二语言却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因为学习者会把他已经掌握了的第一语言的形式迁移到第二语言中,所以产生了偏误,例如,一个法国人会把“冷”(第一和第二语言都有的意思)表达成“I have a cold”,因为它在第一语言法语里的表达是“?J?ai froid”。学习一种第二语言包括建立新的习惯,无论什么情况下第二语言和第一语言的刺激—反应链都是不同的,为了建立新习惯,学习者必须战胜前摄抑制。 当然,不是所有的第一语言形式或习惯都和第二语言不同,很有可能在第二语言和第一语言中表达同一意思的方式相同,例如,当提到年龄,德语和英语的表达形式相同——“Ich bin zwanzig Jahre alt”和“I am twenty years old”相似。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把第一语言中表达意思的方式迁移到第二语言中,如果这可能的话,这种学习就可以发现两种语言的认知装置相同,学习者就不需要掌握一种不同的认识模式来战胜前摄抑制了。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预计会由第一语言到第二语言发生迁移,当有前摄抑制时,迁移会是负迁移,就会出现偏误,当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习惯相同是就会出现正迁移,不会出现偏误。所以第一和第二语言的不同造成学习困难形成偏误,相同的地方容易学学得快。 按行为主义解释的二语习得,偏误是人们不想看到的,他们表示学生没有学会,没有突破前摄抑制,一些语言学习理论甚至认识如果纵容偏误就会使偏误形成习惯的危险,例如,Brooks(1960)写到:“像罪恶一样,必须消除偏误的影响避免偏误的发生……”但是因为

偏误是第一语言习惯负迁移的结果(已经是习惯),就很难看到仅仅因为纵容他们就使他们成为习惯,依据行为主义理论,偏误是没有学会而不是错误得学习,但两种情况中偏误都是可以完全避免的,为了避免偏误人们试图预测他们什么时候会出现,通过对比母语和目的语,找出不同的地方来预测可能出现偏误的地方,这样课堂教学就可以针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去帮助学生突破第一语言的负迁移。

已经分析了应用于二语习得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规则,现在应该讨论一下可以预测可能出现偏误的方法了,就是“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起源于怎么最有效的教学第二语言的实践性需求,对比分析理论的主要学者之一拉多(1957)明确表示:“对比了学生的第一语言和外语的教师会更清楚问题所在然后进行教学”,所以对比分析来源于教育学,受美国大学对几组语言对比的影响,他们的目的是找到英语学习者学习其他语言时的困难之处,除了起源于教育学的研究,在欧洲也有一系列的对比研究,但是和二语习得没有什么关系,很明显,对比分析是一般语言学关注的理论,但是我只涉及和二语习得有关的研究。

对比分析涉及心理和语言两个方面,心理学方面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语言方面首先以结构主义为基础。

对比分析的心理学方面

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本原理就是对比分析假设,有强弱两种形式的假设,(Wardhaugh 1970)强形式的假设认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不同可以预测所有的第二语言学习偏误,如Lee(1968:180)所指明的,它规定“外语学习中的偏误和困难的主要或甚至是唯一的原因是来自学习者母语的干扰。”在有研究证明很多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偏误不能追述到第一语言之前,强形式的假设得到普遍认可。(见下一章) 弱形式假设认为假设只是确诊性的,对比分析可以确定那些偏误是由于干扰造成的,因此依据弱形式假设,对比分析需要和偏误分析结合,首先只有分析了学习者所有语言才可以确定真正的偏误,然后对比分析才能确定那些偏误是由于第二语言和第一语言的不同造成的,不用说弱形式假设认为不是所有的偏误都是干扰的结果,弱形式假设和强形式假设比淡化了第一语言的作用。

现在已经基本上没人认可强形式假设了,现在证明第一语言不是语法偏误的唯一甚至不是主要原因,不过,弱形式假设还不够,只是为了确认怀疑由于干扰产生的偏误确实是由干扰产生而进行冗长的语言对比,这意义不大,如吉姆斯(1980)指出,这是一个“无用程序”,为了假定学习者语言中的偏误是干扰造成的偏误,事实上需要对比分析,如果对比分析有价值,那么他必须是可预测性的,然后由偏误分析来判断结论。

理想的是对比分析的心理学方面能够确定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干扰,也就是它必须解释什么情况下第一和第二语言的不同可以造成迁移偏误,什么情况下不能。因为不可能只依据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语言不同来预测和解释迁移偏误是否出现,因此需要一个心理学的解释,什么非语言变体可以帮助确定是否和什么时间出现干扰变体?

一个可能的变体就是二语习得发生的环境,Marton(1980)认为鉴于干扰不是自然习得第二语言的主要方面,它常常出现在课堂教学和外语学习中,自然条件下的二语习得,学习者有机会广泛深入的接触目的语,但是课堂下的二语习得学习者课间总是使用他们的第一语言,这会强化前摄抑制,本章引言中提到两种不同的观点可以用变体来解释,Marton写的是课堂下的二语习得,Felix写的是自然条件下的二语习得。

另一个变体可能是学习者的发展水平,Taylor(1975)认为初等水平和中等水平的学生所出现的偏误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多是迁移造成的,后者多是对目标语规则的泛化造成的。(例如,把过去式后缀-ed泛化用在不规则的动词后,如“goed”)

但是没有系统明确的理论来解释像学习类型和发展水平这样的变体是如何影响迁移机制的,对比分析主要就失败在缺乏一个发展甚好的心理学理论,这也是对比分析招来批判的主要原因。

对比分析的语言方面

两种语言可以用几个不同语法模式的一种来进行对比,一开始使用的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布龙菲尔德1933;Fries1952)它强调具体的语言科学的描写的重要性,这种描写建立在对不同类型的语言结构的描写的基础之上,这些类型有归纳而得,并且有明确规范的名称,强调语言间的不同:

各种语言的分歧太大而不能建立任何一种适合所有语言的分类系统。(布龙菲尔德1933)

很清楚,对比分析和结构主义语言学能够走在一起是非常奇怪的,如果语言没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类型,怎么进行有效的对比呢?

但是在美国做的大量的对比研究中这一问题被忽视了,(例如,Stockwell 和 Bowen1965;Stockwell, Bowen和Mrtin 1965)这些研究都是对比的同一语系的语言,(如英语和西班牙语)所以寻找两种语言共同类型的问题不是很严重,但是,尽管从实用的目的出发为对比建立语言学基础的问题可以忽略,可还是存在理论问题。理想情况下,对比分析需要建立在普遍类型(所有语言都有的类型)的基础上,________--____________P25乔姆斯基(1965)提出的语法理论正好是这种模式,并且为对比分析提供了一个更可靠的理论基础,(van Buren1974更全面的讨论这一问题)。 但是,现在所做的对比分析研究都建立在结构主义所描写的表层结构特征的研究之上,过程是(1)描写(规范的描写两种语言)(2)选择(选择一定的比较项目,可以是成系统的如从属系统或通过偏误分析容易出错的地方);(3)对比(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4)预测(确定那些地方容易发生偏误)。 在第(3)对比阶段,最简单的过程是确定两种语言哪方面是相同的哪方面是不同的,但是对比分析很快就发现不同和相同都有程度上的差别,下面是对比分析需要揭示的内容:

1 第一和第二语言的特征没有什么不同 例如,法语中的“J?ai”和英语中的“I?ve”相照应。

2 集中现象(就是第一语言的两个特征在第二语言中合并成了一个) 例如,德语中的“kennen”和“wissen”合并成英语“know” 3 在第一语言中存在的项目,在第二语言中没有

例如,在德语中从句和主句的句子顺序是不同的,而在英语中两种类型的从句句子顺序是相同的。

4 第一语言中的一个项目和目标语中的相应项目的分布区域不同

例如在许多亚洲语言中[ ]总出现在词头,而在英语中只出现在中间或词尾。(如singer或thing)

062kl0lq1v1ujtp7zfr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